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评论 汽车评论

Granta_Grantaire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Granta_Grantaire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Granta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Granta2.推荐好看的欧美小说3.ansys2020r2中为什么没有

Granta_Grantaire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Granta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Granta

2.推荐好看的欧美小说

3.ansys2020r2中为什么没有fluent软件

4.Inventor Fusion 2012做什么用的

5.大哥大姐帮个忙啊!!!

6.2021款骐达支持carplay吗

Granta_Grantaire

Granta

       徐志摩《落叶》

       前天你们查先生来电话要我讲演,我说但是我没有什么话讲,并且我又是最不耐烦讲演的。他说;你来罢,随你讲,随你自由的讲,你爱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们这里你知道这次开学情形很困难,,我们学生的生活很枯燥,很闷;我们要你来给我们一点活命的水。这话打动了我。枯燥,很闷,这我懂得。虽然我与你诸君是不相熟的,但这件事实,你们感觉生活枯闷的事实,却立即在我与诸娇君无形不讲情理的怪物,他来的时候,我们全身仿佛被一个蜘蛛网盖住了,好不容易挣出了这条手臂,那条又nie住了。那是一个可怕的网子。我也认识生活枯燥,他那可厌的面目,我想你们也都很认识他。他是无所不在的,他附在各个人身上,他现在个个人的脸上,你望望你的朋友去,他们的脸上有他,你自己照镜子去,你的脸上,我想,也有他,可怕的枯燥,好比是一种毒亮剂他一进了我们的血液,我们的性情,我们的皮肤就变了颜色,而我怕是离着生命远,离着坟墓近的颜色。

       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比如前几天西风到了,那天早上我醒人时候是冻着才醒过来的,我看纸上人颜色比往常的淡了,我被窝里的肢体像是浸冷水里似的,我也听见窗外的风声,吹着一颗枣树一有枯叶,一阵一阵有掉下来,在地上卷着沙沙的发响,有的飞出外院去有的留在墙角边转着那声响真像是叹气,我因此就想起这西风,冷醒了我的梦,吹散了树上有叶子,它那成绩在一般饥荒贫苦的社会里一定格外的凄惨。那天我出门有时候果然见街上有情景比往常不同了;穷苦的老头、小孩全躲在街角一发抖;他们迟早免不了树上枯叶的命运,那一天我就觉得特别的闷,差不多发愁了。

       因此我听着查先生说你们怎样的烦闷,怎样的干枯,我就很懂得,我就很愿意来对你们说一番话。我的思想——如其我有思想——永远不是成系统的。我没有那样的天才。我的心灵活动是冲动性的,简直可以说痉挛性的。思想一不来的时候,我不能要他来;他来的时候,就比如穿一件湿衣,难受极了,只能想法子把他脱下。我有一个比喻,我方才说秋风的枯叶;我可以把我的比作树上的叶子,时期没有到,他们是不会掉下来的;但是时期到了,再要有风的力量,他们就只能一片一片的往下落;大多数也许是已经没有生命了的,枯了的,焦了的,但其中也许有多数也许是已经没有生命了的,枯了的,焦了的,但其中也许有几张还留着一点秋天的颜色,比如枫叶就是红的,海裳叶就是五彩的。这叶子实用是绝对没有的;但有的人,比如我自己,就有爱落叶的癖好。它们初下时颜色有很鲜艳的,但时候久了,颜色也变了。除非你保存好,所以我的话,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是与落叶一样没用,至多有时有几恨生命的颜色就是了。你们不爱的尽可以踩过,绝对不必理会;但也许有少数人有缘分的,不责备它们的无用,竟许会把它们捡起来揣在怀里,间在书里,想延留它们的幽澹的颜色。感情,真的感情,是难得的,是名贵的,是应当共有的;我们不该应拒绝感情,或是压迫感情,那是犯罪的行为,与压住泉眼不让上冲,或是掐住小孩不让喘气一样的犯罪。人在社会里本来是不相连的个体。感情,先天的与后天的,是一种线索,一种经纬,把原来分散的个体织成有文章的地地整体。但有时线索继续的产品,有破烂的地方去补,有涣散的地方去拉紧,才可以维持这组织大体的匀整,有时生产力特别加增时,我们就有机会或推广,或是加添我们现有的面积,或是加密,像网球板穿双线似的,我们现成的组织,因为我们知道创造的势力与破坏的势力,建议与溃败的势力,上帝与撒旦的势力,是同时存在的,这两种势力是天平一比着;他们很少的平衡的时候,不是这头沉,就是那头沉。是的,人类的命运是在一架天平上比着,一个巨大的黑影,那是我们集合的化身,在那里看着,他的手里满拿着分两的法码,一会往这头送,一会往那头送,地球尽转着,太阳/月亮、星星,轮流的照着,我们的命运永远是在天平线上称着。

       我方才说网球拍,不错,球拍是一个比喻。你们打球的知道网拍上的那几根线是最吃重,最要紧,那几根线要是特别有劲的时候,不仅你敌时拉球、抽球,可格外的经用。少数特别的强的分子保持了全体匀整。这条原则应用到人道一,就是说,假如我们有力量加密,加强我们最普通的同情线,那线如其穿连得到所有跳动的人心时,那时我们的大网子就坚实耐用,天津人说,就有根。不问天时怎样的坏,管它雨也罢,云也罢,霜也罢,管它水流怎样的急,我们假如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大网子,那怕不能在时间无尽的的洪流里——早晚网起无价的珍品,那怕不能在我们命运的天平上重重的加下创造的生命的力量强大?

       所以我说真的感情,真的人情,是难能可贵的,那是社会组织的基本成份。初起也许只是一个人心灵里偶然的震动,但这震动,不论怎样的微弱,就产生了极远的波纹;这波纹要是唤得起同情的反应时,原来的细的便并成了粗的,原来的合成了强的,原来脆性的便结成了韧性的,像一缕缕的苎麻打成了粗绳似的;原来只是微波,现在掀成了大浪,原来只是山罅里的一股细水,现在流成了滚滚大河,向着无边的海洋里流着。比如耶稣在山头上的训道还是有限的几句话,但这一篇短短的演说,却制定了人类想望的止境,建设了绝对的价值的标准,创造了一个纯粹的完全的宗教。那是一件大事实,人类历史上一件最伟大的事实。再比如释迦 感悟了生老病死的地位,富与贵,家庭与妻子,直到深山里去修道,结果他也替苦闷的人间打开了一条解放的大道,为东方民族的天才下一个最光华的定义。那是人类历史的一件奇迹。但这样大事的起源还不止是一个人心灵里偶然的震动,可不仅仅是一滴最透明的真挚的感情滴落在黑沉沉的宇宙间?

       感情是力量,不是知识。人的心是力量的府库,不是他的逻辑。有感情的表现,不论是诗文是音乐是雕刻或是画,好比是一块石子掷在平面的湖心里,你站着就看得见他引起的变化。没有生命的理论,不论他论的是什么理,只是拿块石头扔在沙漠里,无非在干枯的地面一添一颗干枯的分子,也许掷下去时便听得出一些干枯的声响,但此外只是一大片死一般的沉寂了。所以感情才是成江的水泉,感情才是织成大网的线索。

       但是我们自己的网子又是怎么样的呢?现在时候到了,我们应当张大了我们的眼睛,认明白我们周围事实的真相.我们已经含糊了好久了,现在再不含糊的了,让我们来大声的宣告我们的网子是破的,坏了的,烂了的;让我们痛快的宣告我们民族的破产,道德,政治,社会,宗教,文艺,一切都是破产了的.我们的心窝为成了蠹虫的家,我们的灵魂里住着一个可怕的大谎!那天平上沉着的一头是破坏的重量,不是创造的重量;是溃败的势力,不是建设的势力;是撒旦的魔力,不是上帝的神灵.霎时间这边路上长满荆棘,那边道上涌起了洪水,我们头顶有骇人的声响,是雷霆还是炮火呢?我们周围有一哭声与笑声,哭是我们的灵魂受污辱的悲声,笑是活着的人们疯魔了的狞笑,那比鬼哭更听的可怕,更凄惨.我们张开眼来看时,差不多没有一块干净的土地,哪一处不是叫鲜血与眼泪冲毁了的;更没有平安的所在,因为你即使忘得了外面的世界,你还是躲不了你自身烦闷与痛苦.不要以为这样混沌的现象是原因于经济的不平等,或是政治的不安定,或是少数人的放肆的野心.这种种都是空虚的,欺人自欺的理论,只要不是我的份,我就有权利骂人。但这是,我着重的说,怯懦的行为;这正是我说的我们只盼望脱卸我们自身的责任,只要不是我的份,我就有权利骂人.但这是,我着重的说,懦怯的行为;这正是我说的我们各个人的灵魂里躲着的大谎!你说少数的政客,少数的军人,或是少数的富翁,是现在变乱的原因吗?我现在对你说:“先生,你错了,你很大的错了,你太恭维了那些少数人,你太瞧不起你自己。让我们一致的来承认,在太阳普遍的光亮底承认我们

推荐好看的欧美小说

       你给的地名有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Seascale and Thurso , Sellafield in Cumbria, NW England

       第二部分为Dounreay in Caithness, northern Scotland

       这是个英文地名写法,行政级别从低到高,跟我国的写法恰好相反

       不过翻译成中文时还是需要从高到低

       第一部分的地名为西北英格兰坎布里亚郡的锡斯凯尔、瑟索和塞拉菲尔德

       第二部分的地名为北苏格兰凯斯内斯郡邓里伊

       中英文地名对照表

       锡斯凯尔 Seascale

       瑟索 Thurso

       塞勒斯菲尔德 Sellafield

       坎布里亚(郡) Cumbria

       西北英格兰 NW England

       邓里伊 Dounreay

       凯斯内斯(郡) Caithness 现已并入到高地郡

       北苏格兰 northern Scotland 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K)由Great Britain(大不列颠)和Northern Ireland(北爱尔兰)组成。Great Britain又分为Scotland(苏格兰)、England(英格兰)、Wales(威尔士)三部分。

       Ireland(爱尔兰)的Ire是“翠绿色”的意思。爱尔兰人很崇尚这种颜色,因此又有“高贵”的意思。

       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首都伦敦(London)世界闻名,伦敦市区位于泰晤士河(Thames/Temz)的下游,河的北岸有座伦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British Museum)世界闻名。

       泰晤士河(Thames)是不列颠岛上最大的河,全长二百余哩,入海处河水宽深,大船可直达伦敦,水带暗青色,Thames即是黑水的意思。

       利物浦(Liverpool)的意思是“浑水湾”,因为这个港湾的携带泥沙很多。

       Lichfield意为“灰树林中的空旷之地”,大文豪约翰逊(Samuel Johnson)就生长在此地。

       Sheffield意思是“牧羊地”,但现在是以出产钢铁驰名。

       Woolsthorpe意思是“狼村”,这里出了大科学家牛顿(Issac Newton)。

       Oxford坐落在Thames河中游的区域,地势平坦,水草丰盛,因而被叫做“牧牛的津渡”,罗马人占领时已经存在,拉丁名叫Oxonia。

       Cambridge的中文一半是音译,一半是意释,Cam是一条河的名字,河上有桥,因而得名,Cam河的上游叫作Granta,因此Cambridge的拉丁名称是Cantabrigia.

       Stratford-on-Avon这个地名也值得一提,Strat的意思是road或street,Avon的本意也是“河”,当初罗马人修了一条路经过这条河,遂以为名。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peare)出生于此地,死后也葬在这里。

       在中国,有很多的地名是带有“口”字的,例如湖北的“夏口”和“汉口”,海南的“海口”、、甘肃陇南的“碧口”等等。到了英国发现好多地名也是带有“mouth(口)”字的。在英国的南部,有好几个城市就是如此,如Portsmouth(朴茨茅斯), Bournemouth(伯恩茅斯),Plymouth(普利茅斯), Sidmouth(斯德茅斯),Exmouth(艾克斯茅斯 )等。汉语中说的“港口”,如果直译成英语就是portsmouth了。

       还有不少的地名带有pool,例如Liverpool,Blackpool ,Hartlepool等等。Pool在英语中是“池塘”的意思。Liverpool,Blackpool和Hartlepool都是英国的港口城市。

       英格兰北部有城市塞奇菲尔德(Sedgefield),谢菲尔德(Sheffield),韦克菲尔德(Wakefield)。Field 是田野的意思。

       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K)由Great Britain(大不列颠)和Northern Ireland(北爱尔兰)组成。Great Britain又分为Scotland(苏格兰)、England(英格兰)、Wales(威尔士)三部分。

       Ireland(爱尔兰)的Ire是“翠绿色”的意思。爱尔兰人很崇尚这种颜色,因此又有“高贵”的意思。

       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了解一下英国各地,对学习应该与会有帮助。

       首都伦敦(London)世界闻名,伦敦市区位于泰晤士河(Thames/Temz)的下游,河的北岸有座伦敦塔(The Tower of Lomdon),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British Museum)世界闻名。

       英国最大港口之一利物浦(Liverpool),他的意思是浑水湾,此港湾携带泥沙很多。

       提到英国有名的地方,不能不说到牛津(Oxford)和剑桥(Cambridge),英国许多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政治人物都出自于这两所大学。英国北部主要工业城市曼彻斯特(Manchester),因早年罗马驻军而得名。

       大科学家牛顿出生在英国的“狼村”(Woolsthorpe)。

       -erk

       要念成 -ark, 如 Clerk 被念成 Clark. Clerkinwell 则念成 Clark-in-well.

       -shire

       代表 country. 念成 -sher, 如 Cambridgeshire 要念成 Cam-bridge-sher.

       -folk

       -folk 要省略母音, 变成 fk. 如 Suffolk 念成 Suf-fk.

       -mouth

       -mouth 念成 -muth 或更省略成 mth. 像 Portsmouth 则成 Port-mth.

       -land

       不能照 land来念,正确应该是念成lnd. /?/ 的音要省略. 如 Northumberland-- Nor-thum-ber-lnd.

       -burgh

       -burgh 和 -borough 要念成 -burra, 如 Edinburgh 念成 Edin-burra.

       -ham

       -ham 在字尾时要念成 um, 如 Durham该念成 Dur-um

       y 在字里

       如 Derbyshire. /i/ 的音要短又快-- Dar-bi-sher

       w

       w在字里要发无声. 所以 Warwick 就要念成 War-ick.

       其他的:

       Leiceser: 念成 Les-ter

       Salisbury: 念成 Sals-bry

       Southwark: 念成 Suth-ark

       Worcestershire: 念成 Wus-ter-sher

       /imgres?imgurl=t and Gordon Rayner)

       Bantam, 2009 ?14.99

       从护城河清洗到房屋转手出售:搅动英国政坛的爆炸性丑闻。

       89 《美味》(Appetite)--尼基尔?斯拉特(Nigel Slater)

       Fourth Estate, 2000 ?17.99

       主厨绝妙的,充满诗意的文字大力推荐国民烹饪跟着感觉走。

       88 《该死的联队》(the Damned Utd)--大卫?皮斯(David Peace)

       Faber & Faber, 2006 ?7.99

       完美阐述布莱恩?克劳夫执教英国利兹联队44天的悲情闹剧

       87 《法兰西组曲》(Suite Fran?aise)--作者: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Irène Némirovsky)译者:桑德拉?史密斯(Sandra Smith)

       Chatto & Windus, 2006 ?7.99

       1940年后的法国悲惨生活,未完成的鸿篇巨制。

       86 《斯图尔特:逆向人生》(Stuart: a Life Backwards)--亚历山大?马斯特斯(Alexander Masters )

       Fourth Estate, 2005 ?7.99

       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倒叙传记。 作者斯图尔特反驳道“真他妈的没劲”。才怪,这书棒极了。

       85 《小朋友》(the Little Friend)--唐娜?塔特(Donna Tartt)

       Bloomsbury, 2002 ?7.99

       情节丰富,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的南方哥特式悬疑小说。

       84 《吃,射击,离开》(Eats, Shoots and Leaves )--琳?特拉斯(Lynne Truss)

       Profile, 2003 ?8.99

       有点专横,十分诙谐幽默的标点符号入门书,教咱们使用并热爱标点符号。

       83 《金斯莱?艾米斯的一生》(The Life of Kingsley Amis)--扎卡里?里德尔(Zachary Leader )

       Jonathan Cape, 2006 ?10.99

       一代杰出的幽默小说家的全面传记,嗜酒和他的其他特质。

       82 《Speech! Speech! 》--杰弗里?希尔(Geoffrey Hill)

       Counterpoint, 2000 ?6

       “博识。苦痛。光。” 诗人杰弗里?希尔后期繁盛之作精彩继续。

       81 《岛》(the Island)--维多利亚?希斯洛普(Victoria Hislop)

       Headline Review, 2005 ?7.99

       首部以希腊小岛为背景的小说,理查德和朱迪夫妇俩的最爱。

       80 《奥斯特里茨》(Austerlitz)--作者:温弗里德?格奥尔格?泽尔巴德(WG Sebald)译者:安西娅?贝尔(Anthea Bell)

       2002, Penguin ?9.99

       对纳粹大屠杀展开实验性的虚构调查。

       79 《女性福音》(Feminine Gospels)--卡罗尔?安?达菲(Carol Ann Duffy)

       Picador, 2003 ?8.99

       一位未来桂冠诗人机智幽默,清晰易懂的诗歌作品集,主题为歌颂女性。

       78 《夜巡者》(the Night Watch)--莎拉?华特斯(Sarah Waters)

       Virago, 2006 ?7.99

       二战时期三个女同性恋的故事,这部曾获英国布克文学奖提名的小说巩固了华特斯的声誉。

       77 《迷宫》(Labyrinth)--凯特?莫斯(Kate Mosse)

       Orion, 2005 ?7.99

       在法国南部的一次考古发掘出的两具骷髅和埋藏的秘密构成的一组“达芬奇密码”。

       76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the Time Traveler's Wife)--奥黛丽?尼芬格(Audrey Niffenegger)

       Jonathan Cape, 2004 ?7.99

       穿越时空的爱情小说,催人泪下,荡气回肠。

       75 《我的回忆录》(My Booky Wook )--拉塞尔?布兰德(Russell Brand)

       Hodder & Stoughton, 2007 ?7.99

       一个名人的出色回忆录:浪荡江湖的自嘲之作。

       74 《第五个女人》(the Fifth Woman)--作者:赫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瑞典) 译者:史蒂芬?T?默里(Steven T Murray)

       Harvill Secker, 2001 ?7.99

       厌世酗酒的警长韦兰德屡屡破案的侦探小说。

       73 《伊斯兰教信徒》(The Islamist)--埃德?侯赛因(Ed Husain)

       Penguin, 2007 ?9.99

       侯赛因在书中细述自己年轻时曾为狂热信徒的日子,政治家喜欢援引书中内容。

       72 《可爱的骨头》(the Lovely Bones)--艾莉丝?希柏德(Alice Sebold)

       Little, Brown, 2002 ?7.99

       冷酷的,可怕的,坚强的:少女遭强暴后被谋杀,在天堂关注着自己的家人。大家都爱读这本书。

       71 《地区与圆圈》(District and Circle) --西莫斯?希尼(Seamus Heaney)

       Faber & Faber, 2006 ?9.99

       我们最爱诗人的又一畅销作品集。一如既往的机智诙谐,文字优美。

       70 《伪科学》(Bad Science)--本?戈尔达莱(Ben Goldacre)

       Fourth Estate, 2008 ?8.99

       一名伦敦医生兼记者揭露媒体宣传中的伪科学的书,颇具影响力。

       69 《项塔兰》(Shantaram)--格雷戈里?大卫?罗伯茨(Gregory David Roberts)

       Abacus, 2005 ?9.99

       曾经的银行抢劫犯,毒瘾者,罗伯茨描述印度生活的小说是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颇受间隔年学生的喜爱。

       68 《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

       Faber & Faber, 2005 ?7.99

       克隆人的存在即为别人提供移植器官。一部细腻生动,感人肺腑的小说,主题则是关于人人都要直面的死亡。

       67 《翡翠城的皇家生活》(Imperial Life in the Emerald City )--拉吉夫?钱德拉塞卡兰(Rajiv Chandrasekaran)

       Headline, 2006 ?7.99

       对美国重建伊拉克的评论,从突破艰难险阻,将权力移交伊拉克人民开始记述。

       66 《防守》(My Defence)--阿什利?科尔(Ashley Cole)

       Headline, 2006 ?7.99

       “当我听到?55,000时,差点没掉头就走。” 对阿森纳提出的月薪数目,科尔的反应反映出足球运动员的狮子大胃口。

       65 《盲刺客》(The Blind Assassin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Virago, 2000 ?8.99

       小说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这部布克奖获奖作品为这十年间的文学实验性创作奠定了基调。

       64 《撬动地球的Google》(the Google Story)--大卫?怀斯(David Vise)

       Macmillan, 2005 n/a

       极客致富记:控制世界信息的脉动。

       63 《给男孩看的危险读物》(the Dangerous Books for Boys)--康恩?伊戈尔登&哈尔?伊戈尔登(Conn and Hal Iggulden)

       HarperCollins, 2006 ?17.99

       书中突出强调了十年间对异想天开的渴望和过去假想的快乐。

       62 《半轮黄日》(Half of a Yellow Sun )--奇玛曼达?恩戈奇?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尼日利亚)

       Fourth Estate, 2006 ?7.99

       将尼日利亚丑陋的一面变成一部感人小说。

       61 《瓦解》(Dissolution)--CJ?萨姆森(CJ Samson)

       Viking, 2003 ?7.99

       结合十年间的两大热门主题:犯罪和都铎王朝。

       60 《剥洋葱》(Peeling the Onion)--作者: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德国) 译者:迈克尔?亨利?海姆(Michael Henry Heim )

       Harvill Secker, 2007 ?9.99

       作者揭露自己曾参加武装党卫军的经历。

       59 《家有女神》(How to Be a Domestic Goddess )--尼格拉?劳森(Nigella Lawson)

       Chatto & Windus, 2000 ?15.99

       美味可口的食物和精美文字的俏皮组合。

       58 《美丽曲线》(The Line of Beauty )--艾伦?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

       Picador, 2004 ?7.99

       将同性恋小说推向主流世界,嘲讽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期的英国。

       57 《海边的卡夫卡》--作者: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译者:菲利普?加布里尔(Philip Gabriel)

       Harvill Secker, 2005 ?7.99

       会说话的猫,巨大邪恶的鼻涕虫,不明飞行物,神话中的无人荒地和模棱两可的性欲,读者们为之欣喜若狂。

       56 《陷入混沌》(Descent into Chaos)--阿哈玛?拉希德(Ahmed Rashid)

       Allen Lane, 2008 ?10.99

       洞悉9/11后的阿富汗。

       55 《狼厅》(Wolf Hall)--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

       Fourth Estate, 2009 ?16.99

       将历史小说放在文学界的聚光灯下,一部不可思议的都铎王朝长篇小说。

       54 《反美阴谋》(The Plot Against America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Jonathan Cape, 2004 ?7.99

       罗斯影响广泛的小说影射当代美国政治,虚构有纳粹主义倾向的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译者注:,美国著名飞行家,曾驾驶一架“圣路易斯精神”号飞机,不间断飞行33.5小时,完成了人类首次从纽约到巴黎横跨大西洋的壮举,成为世界航空史上划时代的英雄人物。)成为美国总统。

       53 《白热化:动荡六零年代的英国》(White Heat: a History of Britain in the Swinging Sixties)--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Dominic Sandbrook)

       Little, Brown, 2006 ?11.99

       历史书中的领袖讲述六零年代的故事。

       52 《路》(the Road)--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

       Picador, 2006 ?7.99

       一部发生在毁灭世界的末日小说,定义了这一个十年的恐惧情绪和对希望的渴求。

       51 《爱维娜?嘉莉的日记1987-1992》--爱维娜?嘉莉(Edwina Currie)

       Little, Brown, 2002 n/a

       谁会想到呢?揭秘爱维娜?嘉莉与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的风流韵事。

       50 《绘画大师马蒂斯》(Matisse the Master)--希拉里?斯珀林(Hilary Spurling)

       Hamish Hamilton, 2005 ?12.99

       对绘画大师奇迹一生的探寻第二卷。斯帕林的传记乃是艺术界的一块丰碑。

       49 《经历》(Experience)--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 )

       Jonathan Cape, 2000 ?9.99

       马丁?艾米斯原汁原味的生活写照,包括他同父亲的关系。

       48 《最好年月:丘吉尔的戎马生涯》(Finest Years: Churchill as Warlord )--马克斯?哈斯丁(Max Hastings)

       HarperPress, 2009 ?22.99

       大烟枪丘吉尔被描写成拯救英国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英雄。

       47 《非常瘦身》(I Can Make You Thin)--保罗?麦肯纳(Paul McKenna)

       Bantam, 2006 ?7.99

       如果还需要证明我们是如何痴迷于减肥瘦身,这本书是不二选择。

       46 《原味主厨的回归》(The Return of the Naked Chef)--杰米?奥利弗(Jamie Oliver)

       Michael Joseph, 2000 ?12.99

       金童的厨艺展示。让男人们系上围裙下厨房,烧烤箱靠边站(厨房才是王道)。同女权斗士杰梅茵?格里尔一样具有号召力。

       45 《重返艳阳下》(It’s Not About the Bike )--兰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

       Yellow Jersey, 2000 ?8.99

       他是来自得克萨斯州的自行车手,他战胜了癌症,赢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过去十年他顽强抗争癌症的事迹激励过无数运动员。

       44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莱昂内尔?施赖弗(Lionel Shriver)

       Serpent’s Tail, 2003 ?7.99

       一个女人的儿子在学校大开杀戒,颇具争议性的桔子文学奖获奖作品。

       43 《琥珀望远镜》(The Amber Spyglass )--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

       Scholastic, 2001 ?8.99

       《黑暗物质》三部曲精彩绝伦的终极之作,让我们对儿童文学刮目相看。

       42 《牛津国家人物传记词典》(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H?G?马修&布莱恩?哈里森编著(H?G Matthew and Brian Harrison)

       OUP, 2004 n/a

       全书分60册,包含50,000份人物传记,共6000万字。记录不能被遗忘的人物。

       41 《音乐房间》(the Music Room)--威廉?法因斯(William Fiennes)

       Picador, 2009 ?12.99

       记录了作者和他患有癫痫症的哥哥在布劳顿城堡度过的童年时光,一本美丽质朴的回忆录。

       40 《傻瓜的金子》(Fool’s Gold )--吉莲?邰蒂(Gillian Tett)

       Little, Brown, 2009 ?16.99

       邰蒂认为是银行家的贪婪,而非金融衍生产品引发了信贷危机。

       39 《王室职责》(A Royal Duty )--保罗?伯勒尔(Paul Burrell)

       Michael Joseph, 2003 ?6.99

       王室生活揭秘。

       38 《百万碎片(岁月如沙)》(A Million Little Pieces )--詹姆士?弗雷(James Frey)

       John Murray, 2004 ?7.99

       在奥普拉的脱口秀中承认其回忆录的内容都是谎言,弗雷说出了痛苦回忆录的真相。

       37 《终点前某处》(Somewhere Towards the End)--黛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 )(91岁)

       Granta, 2008 ?7.99

       毫不煽情的描写老年生活,其坦率清晰的散文实乃十年间回忆录的登峰之作。

       36 《生命的奇迹》(Miracles of Life)--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JG Ballard)

       Fourth Estate, 2008 ?7.99

       这部回忆录向人们展示了巴拉德非同寻常的经历对其作品和心灵的影响,饱含深情,令人震惊。

       35 《局内人》(the Insider)--皮尔斯?摩根(Piers Morgan)

       Ebury, 2005 ?7.99

       星探摩根成名前是怎样的人,跟着作者去窥探一番。

       34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大卫?斯达克(David Starkey )

       Chatto & Windus, 2000 ?8.99

       成为“荣光女王”前公主的动荡岁月,给这部传记增色不少。

       33 《第二人生》(Second Lives)--蒂姆?盖斯特(Tim Guest)

       Hutchinson, 2007 ?7.99

       已故蒂姆?盖斯特对虚拟世界的自由模式的透彻解析。

       32 《暮色》(Twilight )--斯蒂芬妮?梅耶(Stephenie Meyer)

       Atom, 2005 ?6.99

       散文技巧匮乏。吸血鬼爱情小说掀起年轻人的阅读风潮。

       31 《情色度假村》(Platform)--作者: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法国)译者:弗兰克?韦恩(Frank Wynne)

       这部描写买春旅游的小说引起了有关伊斯兰教的争议,概括了我们所处时代死气沉沉的道德观。

       30 《丑闻笔记》(Notes on a Scandal )--佐伊?海勒(Zo? Heller )

       Viking, 2003 ?8.99

       不可靠的叙述者为这部扣人心弦的小说注入新的活力,内容关乎女性之间的迷恋,未成年性行为和压抑的激情。

       29 《一生的工作》(A Life's Work)--蕾切尔?卡斯克(Rachel Cusk )

       对母亲身份坦诚而又些许无奈的叙述,向人们介绍了家庭写作的一种新体裁。

       28 《柏林》(Berlin)--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 )

       Penguin, 2002 ?9.99

       二战末期柏林沦陷的悲壮历史。

       27 《砖石小径》(Brick Lane)--莫妮卡?阿里(Monica Ali )

       一个孟加拉女人在伦敦东区的生活。作者阿里被誉为新一代的扎迪?史密斯。

       26 《向盖亚致敬》(Homage to Gaia )--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

       地球是个会呼吸的有机体:这是众多关于环境,关于地球末日中的一本科普书。

       25 《杀人犯》(Homicide)--大卫?西蒙(David Simon)

       Canongate, 2008 ?8.99

       《火线》创作者的最新力作,在犯罪猖獗的巴尔的摩市随同警察一起破案进行报道。

       24 《纠正》(the Corrections)--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

       Fourth Estate, 2001 ?8.99

       美国中西部的一对夫妇和他们三个成年子女:具有时代特征的充满争议性的家庭长篇小说。

       23 《布莱尔的时代》(The Blair Years )--阿拉斯代尔?坎贝尔(Alastair Campbell)

       Hutchinson, 2007 ?11.99

       这本日记不够审慎,非常粗俗,有点自负,但是相当引人入胜。

       22 《影子写手》(The Ghost)--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

       Hutchinson, 2007 ?7.99

       一部关于首相代笔者的扣人心弦的政治惊悚小说。

       21 《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史蒂文?莱维特 & 斯蒂芬?J?杜布纳(Steven Levitt and Stephen J Dubner)

       Allen Lane, 2005 ?9.99

       将“枯燥无味的科学(经济学)”写得通俗易懂,写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0 《肖特的原创文集》--本?肖特(Ben Schott)

       Bloomsbury, 2002 ?10.99

       这些价值不大,仅供消遣的资料可以在《每日电讯报》周末版上找到来源。

       19 《雪》(Snow)--作者: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土耳其) 译者:莫琳?弗雷丽(Maureen Freely)

       Faber & Faber, 2004 ?8.99

       一个政治流亡者回到土耳其,直面一个日益衰败的国家。

       18 《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卡勒德?胡塞尼(Khaled Hosseini)

       Bloomsbury, 2004 ?7.99

       笨重的文字描述一个悲痛酸楚的故事,这本关于一个阿富汗男孩的应景小说成为畅销书。

       17 《麦道夫:盗走650亿的人》(Madoff: the Man Who Stole $65 billion)--伊?恩亚温卢德(Erin Arvedlund)

       Penguin, 2009 ?9.99

       被忽视的告密者深入调查巨骗背后的故事。

       16 《第一夫人侦探事务所》(The No 1 Ladies’ Detective Agency )--亚历山大?麦考尔?史密斯(Alexander McCall Smith)

       Abacus, 1998 ?7.99

       平装本的小说也会如此大受欢迎。书中女主角兰马翠1998年问世,至今仍魅力不减当年。

       15 《萨缪尔?毕博思》(Samuel Pepys )--克莱尔?托玛林(Claire Tomalin)

       Viking, 2002 ?10.99

       人人都爱的复辟时期日记作者的权威传记。

       14 《童年》(1997),《青年》(2002),《夏日时光》(2009)--JM?库切(JM Coetzee)

       Harvill Secker ?7.99 each

       挑战传统小说体裁的虚构式回忆录三部曲,文字优美。

       13 《9/11调查报告》(9/11 Commission Report)

       WW Norton, 2004 ?6.99

       兼具文学可读性和写实性,好评连连。

       12 《我的自传》(Jade: My Autobiography )--杰德?古迪(Jade Goody)

       HarperCollins, 2006 ?7.99

       我们恨她,但也爱她。这位“非名人”名人的众多回忆录的开篇之作。

       11 《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

       Abacus, 2000 ?7.99

       对文化现象如何发生的精彩阐述。书名已成为流行新词汇。

       10 《带龙纹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作者:斯蒂格?拉森(Stieg Larsson)(瑞典) 译者:雷格?基兰德(Reg Keeland)

       Maclehose Press, 2008 ?6.99

       一个记者和一个朋克女孩组成的最不靠谱的侦探搭档,一同探寻瑞典社会的阴暗深处。

       9 《赎罪》(Atonement)--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

       Jonathan Cape, 2001 ?7.99

       布里奥妮?塔丽斯撒了个谎并为此后悔终生。元小说式,充满乡村气息的战争小说一跃成为畅销文学作品。

       8 《白牙》(White Teeth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

       Hamish Hamilton, 2000 ?7.99

       史密斯用尖锐诙谐的笔法描写两个朋友在伦敦紧密相连的生活。移民的困窘遭遇嘲讽与同情。

       7 《荒野侦探》(The Savage Detectives )--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o)(智利) 译者:娜塔莎?维穆尔

       Picador, 2007 ?8.99

       这本引人入胜的小说讲述的是一段探寻“本能现实主义”发起者的旅程,充分展示了波拉尼奥充满神奇魔力的文字之美。他将此书称之为“写给我这一代人的情书”。

       6 《成为乔丹》(Being Jordan)--凯蒂?普莱斯(Katie Price)

       John Blake, 2004 ?7.99

       凯蒂?普莱斯正向出版界发展,创作了儿童书,小说和四部自传,这是第一部,也是最露骨的一部。

       5 《上帝的错觉》(The God Delusion)--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

       Bantam, 2006 ?8.99

       理查德?道金斯说,信仰上帝不仅是毫无道理可言,而且还危害社会。不管你赞同与否,这本书都是对全世界最普遍信仰的巨大冲击。

       4 《怪才的荒诞与忧伤》(A Heartbreaking Work of Staggering Genius )--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

       Picador, 2000 ?7.99

       “创作型”回忆录的先驱之作,此书记录了在父母罹患癌症去世后,艾格斯同他年幼兄弟姐妹的生活。大胆的创作,荒诞不经,一种全新的写作风格。

       3 《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丹?布朗(Dan Brown)

       Corgi, 2003 ?7.99

       丹?布朗也许不擅长写作,但却懂得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将有关耶稣的阴谋论融合一起构成的惊悚小说,其销量堪比《圣经》,让世界为之亢奋激动。

       2 《我父亲的梦想》(Dreams from My Father)--贝拉克?奥巴马

       Canongate, 2007 ?8.99

       该书最早于1995年在美国面世,在第一位黑人总统登台前此书在英国引起巨大反响。这部回忆录是对父亲(奥巴马两岁时离开的)和种族认同感的探寻。此书为未来政客出书的衡量标准。

       1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Inventor Fusion 2012做什么用的

fluent已被ansys合并了。

       apdl里面没有fluent,在workbench里面。

       ansys2020r2新版本中Fluent Pre-processing前后处理功能得到了增强,如新增加了Ansys GRANTA材料库,可以更方便地绘制材料属性图,在标记边上可以设置局部网格尺寸等;增强了Fluent电池仿真功能。

大哥大姐帮个忙啊!!!

       Inventor Fusion 2012是三维建模软件Inventor Fusion的一个版本,作用就是用来实现三维可视化实体的模拟软件。

       Inventor Fusion 2012基于AutoCAD平台开发的二维机械制图和详图软件AutoCAD Mechanical;还加入了用于缆线和束线设计、管道设计及PCB IDF文件输入的专业功能模块,并加入了由业界领先的ANSYS技术支持的FEA功能,可以直接在Autodesk Inventor软件中进行应力分析。

扩展资料

       Autodesk Inventor Fusion是添加Autodesk Inventor? 、Autodesk Inventor Professional、AutoCAD、Autodesk Algor、Autodesk Moldflow和Autodesk Alias软件中的新应用程序。

       为用户查看和编辑三维数据提供了一个简化的用户界面,不受创建三维数据的软件限制。无论数据通过Inventor、Pro/Engineer、SolidWorks、Moldflow还是其它任意三维建模软件创建,该应用程序均可支持。使用Inventor Fusion的所有用户均可获得极好的易用性体验。

       百度百科-Autodesk Inventor Fusion

2021款骐达支持carplay吗

       十段经典散文片段

       1、朱自清《荷塘月色》片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旳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旳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旳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旳舞女旳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3、陈从周《说园》片段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4、梁实秋《雅舍》片段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下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浓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傍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惧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5、冰心《图画》

       信步走下山门去,何曾想寻幽访胜?

       转过山坳来,一片青草地,参天的树影无际。树后弯弯的石桥,桥后两个俯蹲在残照里的狮子。回过头来,只一道的断瓦颓垣,剥落的红门,却深深掩闭。原来是故家陵阙!何用来感慨兴亡,且印下一幅图画。

       半山里,凭高下视,千百的燕子,绕着殿儿飞。城垛般的围墙,白石的甬道,黄绿琉璃瓦的门楼,玲珑剔透。楼前是山上的晚霞鲜红,楼后是天边的平原村树,深蓝浓紫。暮霭里,融合在一起。难道是玉宇琼楼?难道是瑶宫贝阙?何用来搜索诗肠,且印下一幅图画。

       低头走着,—首诗的断句,忽然浮上脑海来。“四月江南无矮树,人家都在绿阴中。”何用苦忆是谁的著作,何用苦忆这诗的全文。只此已描画尽了山下的人家!

       6、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字是葛兰大(Granta),也有叫康河(Kiver Cam)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 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7、周作人《乌篷船》片段

       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殇,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筋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薛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偁山下,本来可以给你绍介,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

       不尽。

       8、张恨水《读书百宜录》片段

       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

       菊花满前,案有旨酒,开怀爽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

       黄昏日落,负手庭除。得此余暇,绮怀万动,宜读花间诸集。

       大雪漫天,炉灯小坐,人缩如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

       偶然失意,颇感懊恼,徘徊斗室,若有所悟,即宜拂几焚香,静坐稍息徐读楞严经。

       银灯灿烂,画阁春温,细君含睇,穿针夜话,宜高声朗诵,为伊读西厢记。

       月明如画,清霜行天,秋夜迢迢,良多客感,宜读盛唐诸子一唱三吹之诗。

       蔷薇架下,蜂蝶乱飞,正在青春,谁能不醉,宜细读红楼梦。

       冗于琐务,数日不暇,摆脱归来,俗尘满襟,宜读史纪项羽本纪及游侠列传。

       9、张爱玲《更衣记》片段

       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大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细榴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栅栅,百稻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一九二0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

       穿皮子,更是禁不起一些出入,便被目为暴发户。皮衣有一定的季节,分门别类,至为详尽。十月里若是冷得出奇,穿三层皮是可以的,至于穿什么皮,那却要顾到季节而不能顾到天气了。初冬穿“小毛”,如青种羊、紫羔、珠羔;然后穿“中毛”,如银鼠、灰鼠、灰脊、狐腿、甘肩,倭刀;隆冬穿“大毛”,——自狐、青狐、西狐、玄狐、紫貂。“有功名”的人方能穿貂。中下等阶级的人以前比现在富裕得多,大都有一件金银嵌或羊皮袍子。

       妨娘们的“昭君套”为阴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根据历代的图画,昭君出塞所戴的风兜是爱斯基摩式的,简单大方,好莱坞明星仿制者颇多。中国十九世纪的“昭君套”却是癫狂冶艳的,——一顶瓜皮帽,帽据围上一圈皮,帽顶缀着极大的红绒球,脑后垂着两根粉红缎带,带端缀着一对金印,动辄相击作声。

       10、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片段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指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指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可能有点长,你选用吧

       再给你五段不太“名”的作家,你可能不太知道,但对于我已经很熟了。

       1、董桥《字缘》片段

       台静农的字是台静农,高雅周到,放浪而不失分寸,许多地方回执得可爱,却永远去不掉那几分寂寞的神态。这样的人和字,确是很深情的,不随随便便出去开书展是对的。他的字里有太多的心事,把心事满满挂在展览厅里毕竟有点唐突。台先生一定会说:"似可不必。"

       沈尹默的字有亭台楼阁的气息;鲁迅的字完全适合摊在文人纪念馆里;郭沫若的字是宫廷长廊上南书房行走的得意步伐。而台先生的字则只能跟有缘的人对坐窗前谈心。我天天夜半回来,走进书斋,总看到他独自兀坐,像有话说,又不想说。台先生一直在那里。

       2、陈国华《初冬月》片段

       感谢生活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我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嚣、污染和拥挤,泊进了这一汪月色,际遇了这处明丽如梦的风景。陶醉在月华天籁中,我甚至忘记了我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进入这月色的,也没有想到要走出这月色,走出这个恬静和悦的梦境。

       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成蹉跎。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落……大王月,霜晨月,关山月,红缕月,俱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3、苏雪林《青春》片段

       不阴不晴的天气,乍寒乍暖的时令,一会儿是袭袭和风,一会儿是镑镑细雨,春是时哭时笑的,春是善于撒娇的。树枝间新透出叶芽,稀疏琐碎地点缀着,地上黄一块,黑一块,又浅浅的绿一块,看去很不顺眼,但几天后,便成了一片蓊然的绿云,一条缀满星星野花的绣毡了。压在你眉梢上的那厚厚的灰黯色的云,自然不免教你气闷,可是他转瞬间会化为如纱的轻烟,如酥的小雨。新婚紫燕,屡次双双来拜访我的矮椽,软语呢喃,商量不定,我知道他们准是看中了我的屋梁,果然数日后,便衔泥运草开始筑巢了。远处,不知是画眉,还是百灵,或是黄莺,在试着新吭呢。强涩地,不自然地,一声一声变换着,像苦吟诗人在推敲他的诗句似的。绿叶丛中紫罗兰的嗫嚅,芳草里铃兰的耳语,流泉边迎春花的低笑,你听不见么?我是听得很清楚的。她们打扮整齐了,只等春之女神揭起绣幕,便要一个一个出场演奏。现在它们有点浮动,有点不耐烦。春是准备的。春是等待的。

       几天没有出门,偶然涉足郊野,眼前竟换了一个新鲜的世界。到处怒绽着红紫,到处隐现着虹光,到处悠扬着悦耳的鸟声,到处飘荡着迷人的香气,蔚蓝天上,桃色的云,徐徐伸着懒腰,似乎春眠未足,还带着惺忪的睡态。流水却瞧不过这**腔,它泛着潋滟的霓彩,唱着响亮的新歌,头也不回地奔赴巨川,奔赴大海……春是烂漫的,春是永远的向着充实和完成的路上走的。

       春光如海,古人的比喻多妙,多恰当。只有海,才可以形容出春的饱和,春的浩瀚,春的磅礴洋溢,春的澎湃如潮的活力与生意。

       春在工作,忙碌地工作,它要预备夏的壮盛,秋的丰饶,冬的休息,不工作又怎么办?但春一面在工作,一面也在游戏,春是快乐的。

       春不像夏的沉郁,秋的肃穆,冬的死寂,它是一味活泼,一味热狂,一味生长与发展,春是年青的。

       4、胡兰成《陌上桑》片段

       及蚕上簇,城里人就来胡村开秤收茧,行家水客即借住在村人家里。他们戴的金戒指,用的香皂与雪白的洗脸毛巾,许多外洋码头来的新鲜物事儿,妇女们见了都有好意。而且也有是从城里来的少年郎,不免要调笑溪边洗衣洗菜的妇女,但她们对于外客皆有敬重,一敬重就主客的心思都静了,有调笑的话亦只像溪水的阳光浅浪,用不着羞旁人。茧客年年来,我小时却不听见说有过罗曼史。

       这时家家开簇拆茧,皎洁如雪色,都是妇女与小孩拆了,由男人挑到茧行去卖,茧行在各乡及三界镇上都有开着,路上都是挑茧的人,互相问答,评较各家的价钱,卖茧得来的是新铸的银元,照得人眼里心里明明亮。有价钱不合,亦不等钱用的,则自己缫丝再拿到城里去卖,但各家妇女亦多少都要留下一些茧,缫丝收藏着,为应急或私房积蓄,总总是人世之事。

       5、周泽雄《读与写的变迁》片段

       古人写得慢,读得也慢;今人写得快,读得也快。我知道有些行业,是需要培养速读技巧的,美国大律师李·贝利的名著《舌战手册》中,就有专章讨论速读技巧。举个世俗的例子,如果阁下花了钱去按摩房,你肯定不愿意对方用过于麻利的手法,三下五除二地把你打发。既然你是在享受生活,不管世道如何推崇速度,你都不想减少享受的时间。再以围棋为例,那些每手棋能够用半小时而不是一分钟来思考的人,棋力总是更高一些。马克思每年都会读一遍《荷马史诗》,毛姆也会定期阅读莎士比亚,难道我们可以嘲笑他们的阅读效率低下?正是这种享受日光浴似的阅读,恰到好处地成全了他们的优秀。面对美妙的文学作品,读得快不是本事,读得慢才是能耐。

       这是一个资讯时代,信息强权派生出一种风卷残云的阅读倾向,结果,越来越多的读者,竟至越来越习以为常地用对待信息的态度面对文学。这种态度的表象之一,就是一种“关键词”狂潮。我说的不是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虽然我对这类通常抹在文首的“关键词”从无好感——而是比喻性地暗指一种寻觅文本关键词的阅读倾向,类似律师从卷宗中找到核心内容。

       再来几段古文,你也没说不要古文

       1、王勃《滕王阁序》片段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仙)人之旧馆。层台(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2、苏轼《前赤壁赋》片段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再来一些小片段吧~~

       1.生活的无奈,有时并不源于自我,别人无心的筑就,那是一种阴差阳错。生活本就是矛盾的,白天与黑夜间的距离,春夏秋冬之间的轮回,于是有了挑剔的喜爱,让无奈加上了喜悦的等待。

       2.一个安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有些空虚,有些凄凉。坐在星空下,抬头仰望美丽天空,感觉真实却由虚幻,闪闪烁烁,似乎看来还有些跳动。美的一切总在瞬间,如同“海市蜃楼”般,也只是刹那间的一闪而过,当天空变得明亮,而这星星也早已一同退去……

       3.喜欢海,不管湛蓝或是光灿,不管平静或是波涛汹涌,那起伏荡漾的,那丝丝的波动;喜欢听海的声音,不管是浪击礁石,或是浪涛翻滚,那轻柔的,那澎湃的;喜欢看海,不管心情是舒畅的或是沉闷的,不管天气是晴朗的或是阴沉的,那舒心的,那松弛的……

       4.翻开早已发黄的页张,试着寻找过去所留下的点点滴滴的足迹。多年前的好友似乎现在看来已变得陌生,匆忙之间,让这维持了多年的友谊变淡,找不出什么亲切感,只是偶尔遇上,淡淡地微笑,如今也只能在这发黄的页张中找寻过去的那些让人难忘的,至少我可以握住这仅剩下一段的“丝线头”……

       5.天又快黑了,这座忙碌的城市又将入睡,让这劳累的“身躯”暂别白日的辛勤,让它入睡,陪伴着城市中的人们进入梦乡。当空的弯月正深情地注视着这座城市与城市中的人们,看着家家户户的灯渐渐熄灭,它在床头悄悄奏响“明月曲”……

       6.听,是谁的琴声,如此凄凉,低调的音,缓慢的节奏,仿佛正诉说着什么。音低调得略微有些抖动,听起来似乎心也有些抖动,我感觉到一种压抑的沉闷气息,是否已凝结在这空气中……

       7.灯,带有一种明亮的光,每当深夜来临,是它陪伴着你,如此默默无闻。它是平凡的,外表华丽与否,那都是一样的,珍珠点缀,水晶加饰的灯它只能用以装饰,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比起这,普普通通的日光灯是幸运的,因为它照明的本性没有改变,如同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平平凡凡却实实在在。

       8.今天阳光很好,坐在窗前,看窗外如此晴朗的天感觉特别舒心,雨过天晴后的世界总给人一种明媚,仿佛阳光照耀在“心田”上空,让前些天被风雨践踏的花朵重新得到爱的关怀,重现生命的活力!

       9.无知者为梦想中的虚幻而苦苦等待,换回的不是所求的,而是岁月在脸上留下的印痕,一事无成的人一生便是虚度。生活中,与其花时间去等待,不如加快步伐去追寻理想,试着与时间赛跑,也许身躯、心理会感到劳累,但这样的生活毕竟是充实的。

       10.有些冷,有些凉,心中有些无奈,我一个人走在黑夜中,有些颤抖,身体瑟缩着,新也在抖动着,我看不清前方的路,何去何从,感觉迷茫,胸口有些闷,我环视了一下周围,无人的街头显得冷清,感到整个世界都要将我放弃。脚步彷徨之间,泪早已滴下……

       11.风,渐渐吹起,吹乱了我的发丝,也让我的长裙有些飘动。绿叶仿佛在风中起舞,离开了树,投向了大地,却不知这样会枯萎,我弯下腰,轻轻拾起一片树叶,那非常有序的茎脉,是一种美的点缀。我有些哀叹:绿叶啊,绿叶,你这般美丽地从树上轻轻飘下,随风起舞,却不知已被人称之为落叶!

       12.整个世界,因为有了阳光,城市有了生机;细小心灵,因为有了阳光,内心有了舒畅。明媚的金**,树丛间小影成像在叶片上泛有的点点破碎似的金灿,海面上直射反映留有的随波浪层层翻滚的碎片,为这大自然创造了美景,惹人醉的温馨之感,浓浓暖意中夹杂着的明朗与柔情,让雨过天晴后久违阳光的心灵重新得到了滋润!

       13.当浮华给予我们过多欺骗,现实中的虚假几乎让我们忘却了真的存在,是真情唤回了迷离的心,是真情带给了我们最纯、最真的感觉,它流露的是美的誓言,渗透的是永恒执著的真爱。

       14.青春,有嬉笑声与哭泣声夹杂的年华,青春的少年是蓝天中翱翔的幼鹰,虽然没有完全长大,有些稚气,有些懵懂,脱不开父母的双手却极力想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为的是一时的激情,为的是一种独自翱翔的感觉!

       15.感叹人生,是因为曾经没有过轰轰烈烈的壮举,觉得渺小,觉得平庸,似乎生活过于简单,简单得让人感觉烦躁。没有大言不惭地说过将来,只是比较现实地握住了现在,我想,这是一条路,每个人所必须踏上的一次旅程,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成长的过程漫长却充实,自毁的过程短暂却留下一生痛苦,人生可以说是一次考验,何去何从取决于自我。

       16.风,那么轻柔,带动着小树、小草一起翩翩起舞,当一阵清风飘来,如同母亲的手轻轻抚摸自己的脸庞,我喜欢那种感觉,带有丝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罗绸缎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赐予人类最为珍贵的。

       17.生活中受伤难免,失败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一蹶不振,失去了对人生的追求与远大的理想。没有一个人的前进道路是平平稳稳的,就算是河中穿梭航行的船只也难免颠簸,生活中所遇上的坎坷磨难不是偶尔给予的为难,而是必然所经受的磨练。

       18.在每个人心中,都曾停留过那些值得怀念的人,也许还在,也许早已消逝,在茫茫人海中丢失,于是,那份怀念便得凄凉,因为模糊的记忆中只剩下一个“空壳”,没有什么,甚至连自己的心都装不下,时间把一切抹平,也把当日的泪水封锁,因为已经没有,怀念只是悲凉!

       19.闷热的天,蝉儿耐不住寂寞地不停在鸣叫,我孤单一人,寂静的身旁没有一个知音,想疯狂地听摇滚乐,听歇斯底里的歌声,那只为逃避无人的世界里那浓烈的孤单气息。一个人是清冷,两个人便是精彩,于是,莫名的冲动让我格外想念旧日的好友,怀念过去的日子,尽管不够现实的遐想追回不了曾经一切,但却希望思绪可以飞扬于闭上双目后的世界中,印有微笑,印有舞动的身姿,翩翩起舞……

       20.最为值得珍惜的是今天,因为最容易流逝的就是今天,把握今天就是把握希望,分分秒秒只是瞬间,而所乘载的分分秒秒就叫做一天,时间的流逝往往是在不经意之间,人生几回,青春更珍贵,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青少年来说,青春已不足二十载,在学习的生活中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力量,驾驭着自己的小船驶向希望的彼岸。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相关文章

       支持

       CarPlay 车载适用nissan的车型:

       2017 - 2021 Maxima

       2017 - 2021 Micra

       2017.5 - 2021 Murano

       2018 - 2021 GT-R

       2018 - 2021 Kicks

       2018 - 2021 Leaf

       2018 - 2021 Rogue

       2019 - 2021 Altima

       2019 - 2021 Qashqai

       2019 - 2021 Rogue Sport

       2019 - 2021 Sentra

       2019 - 2021 Terrano

       2019 - 2021 Titan

       2019 - 2021 Versa

       2020 - 2021 Patrol

       2021 Armada

       2021 XRAY

       2021 Granta

       2022 Frontier

       2022 Pathfinder

       2022 Ariya

       2022 Largus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文/沈语冰(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被说成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发言人,正是他,使得波洛克(Pollock)、罗斯科(Rothko)等美国本土或移民画家的名声登上了世界舞台。由于他的主要观点代表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法典化,他便成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水岭。几乎所有同情或支持现代主义的人都为他辩护,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者都首先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他。著有《艺术与文化》、《朴素的美学》、《格林伯格艺术批评文集》(1-4卷)等。

       1914年他们移居弗吉尼亚州的诺弗克(Norfolk)。6年后,格林伯格一家又回到纽约,这一次定居于布鲁克林区,他父亲则成为一名制造商。

       格林伯格毕业于公立中学,并于1930年从萨拉库斯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他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自学了德语、意大利语、法语及拉丁语。1933年起,他与父亲一起干起了纺织品批发业务,但克莱门特1935年就辞职不干了。翌年,格林伯格开始供职于联邦政府,起初是在民政委员会(the Civil Service Commission),1937年转至纽约港的海关检查部门(the Appraiser’s Division of the Customs Service)。后面这个职位使他有空闲成为一个散文作家。1939年,格林伯格发表了第一篇评论文章,是对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Brecht)的话剧《穷人的一便士》(A Penny for the Poor)的评论。从此以后,他开始了长达50年的文艺评论生涯。

       1944年,他接受了《当代犹太人档案》(Contemporary Jewish Record)执行总编之职。当这家杂志被《评论》(Commentary)杂志收购后,格氏被任命为助理编辑,他在这个任上一直干到1957年。

       直到1941年,格林伯格的批评主要限于文学。同年5月份,他在《国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克利(Paul Klee)的文章,从此开始涉足艺术批评。但他的艺术观与方法论却早就成熟于两篇理论性文章。它们就是前些年发表于《党派评论》的《前卫与庸俗》(“The Avant Garde and Kitsch”, 1939)以及《走向更新的拉奥孔》(“Towards a Newer Laocoon”, 1940)

       在《前卫与庸俗》这篇论文里,格林伯格声称前卫的或现代主义的艺术是拒斥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产品的手段。他用Kitsch来形容这种消费主义的庸俗艺术(按:Kitsch这个德语词,原意是“垃圾”,后来用来形容那些多愁善感的、赚人眼泪的通俗剧等趣味低下的艺术品,因此也有译为“媚俗”或“媚俗艺术”的。但在中文里,“媚俗”一词更多地伴随着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名字出现,带有昆德拉赋予它的太多的哲学与政治意味,因此本人将格林伯格的Kitsch直截了当地译为“庸俗”或“庸俗艺术”。)而前卫艺术,跟现代哲学一样,探索我们经验和理解世界的那些条件。它并不单纯提供有关世界的信息,就像那些精确地描绘世界表面现象的方法所做的那样。

       《前卫与庸俗》部分地也是对纳粹德国与苏联捣毁和抑制现代主义艺术,却代之以“雅利安艺术”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国家艺术的一种反应,因此带有当时鲜明的自由左派的政治动机。但是,与当时世界各国的进步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倾向于左翼一样,格林伯格的这一政治关怀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同时,现代知识分子的这种政治关怀,也不能被解读成艺术要直接为政治服务这样一种更为机械的论点。没有比这种类推更荒谬的事了!波德莱尔以来,杰出的现代主义者都坚持一定的党派立场,然而,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会认为直接受命于政治的艺术会是好艺术。这就是政治关切与艺术自主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命题,在理解全部现代主义叙事与理论中是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关于现代主义的党派性,以及自主艺术与现实关怀之间的紧张关系的论述,详见拙作《什么是现代主义?》,载《20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因此,没有什么比认为格林伯格的党派立场决定了他是一种国家政策的御用文人的幼稚想法,距离事实更远的东西了!因为,格林伯格批评生涯的出发点及其最终归宿,都在于坚持艺术家的社会关怀及其审美自主之间的紧张关系。

       确切地讲,格林伯格的艺术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包豪斯美学的某种辩证法。格林伯格将庸俗艺术的起源追溯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分化,文化普及的兴起以及廉价艺术品市场的诞生。他不仅将纳粹德国及前苏联的官方艺术,而且还将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大宗文化艺术产品,都归入庸俗艺术。

       在格林伯格看来,对庸俗艺术的拒斥,倒过来要求对高级艺术的坚决捍卫。不过他心目中有一个高级艺术的特别模式。格林伯格是在美国一个相当混乱的艺术时期写作该文的,当时在美国有四个主要的艺术运动:“美国场景运动”(“American-scene”)、社会现实主义(social realists)、受立体派影响的美国抽象艺术(“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以及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从未在美国生根,但由于不少欧洲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到来,也颇见势力)。

       格林伯格对前二者没有兴趣;对他来说,他们基本上是为政治服务的庸俗艺术。他也看不起超现实主义,他认为,超现实主义是向绘画的虚构观念(通往想象世界的一扇窗户)的倒退。在进入40年代时,人们还不清楚现代主义绘画的主渠道会导向超现实主义还是抽象。格林伯格持续不断的、有时候甚至是好斗的论辩,在使当时的思想观念偏离前者而走向后者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

       《前卫与庸俗》代表了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的早期看法。他后来很少用“前卫艺术”(Avant Garde)这个词,相反,随着他的艺术批评理论渐趋成熟,他越来越多地使用“高级艺术”(advanced art)、“重要艺术”(major art)。而且,在他后来思想的发展中,“前卫与庸俗”这种尖锐的对立,也开始松动。格林伯格后来认为,对前卫艺术构成威胁的,并不是什么庸俗艺术,而是“中庸艺术”(middlebrow)。其实,在《前卫与庸俗》一文中,人们已经可以读到这种变化的潜在可能。因为在格林伯格对庸俗艺术诞生的社会背景的分析中,已经潜藏着这样一种认识:即现代庸俗艺术只是传统社会的民间艺术的继续。正如在任何一个传统社会里都存在着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一样,在一个现代的城市社会里,庸俗艺术有它的存在合理性。因此,在成熟期的格林伯格看来,对前卫艺术的挑战已经不再来自庸俗艺术,而是中庸艺术。什么是中庸艺术?就是假冒的前卫艺术,没有趣味或趣味低下的前卫艺术。在他的心目中,典型的中庸艺术就是波普艺术。

       因此,在格林伯格那里,“前卫”更多地是指某种态度,即前卫态度,一种反对既定艺术语言和学院派的态度。这种理解,同样也构成英美对前卫艺术的一般理解的基础。这一点,使格林伯格的前卫艺术理论,与德国美学家彼得·比格尔的前卫艺术理论(或先锋派理论)迥然不同。[详见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以及沈语冰编著《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美术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对比格尔前卫艺术理论的评论。]

       格林伯格的早期思想深受马克思(Karl Marx)和霍夫曼(Hans Hofmann)的影响。格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使他对前卫艺术发生了兴趣,因为前卫艺术暗示着,抽象是一种革命的形式,远离美国叙事性绘画的流行趣味。但对格林伯格来说,更重要的影响来自德国艺术家与美术教育家汉斯·霍夫曼。1938年至39年间,格林伯格参加了霍夫曼的夜校。在那里,霍夫曼强调了绘画的形式质量——扁平画布上的色彩、线条、平面及各种形状的“推-拉关系”。在格氏40与50年代的批评中,他发展了这些观念,将它们锻造成一种独特的批评工具。

       40年代中叶,格林伯格是第一个支持纽约画派的抽象艺术家如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及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的人。其时,不要说美国民众尚未认识到这些前卫艺术家的意义,就是极大多数美国批评家也都不认为这些纽约艺术家有什么重要性。只有极少数批评家支持这批艺术家,格林伯格是他们当中最坚决的一位。请读者留意这一历史时刻,格林伯格支持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之时,冷战是否已经开始了?

       1950年12月,格林伯格加入美国中情局(CIA)旗下的“美国文化自由委员会”(American Committee for Cultural Freedom),这是一个总部设在巴黎的“世界文化自由委员会”的分枝机构。这一史实,成了后人攻击他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御用政客这一不实之辞的主要来源。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格林伯格的批评写作直接地受命于该委员会,或间接地受命于中情局,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作为美国当时最有影响的美术机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卷入了美国政府的冷战。那么,格林伯格之加入“美国文化自由委员会”该作何解释?格林伯格四卷本文集的编者奥布赖恩(O’Brian,他本人既不是格林伯格的赞美者,也不是格林伯格的诋毁者,而是较为客观、中立的学者)认为,这一举动只能被解释纽约左派知识分子普遍的政治转向的一种象征。对共产主义(它在现实中是以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出现的)普遍感到失望的这些左派知识分子(他们曾经是狂热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通过这种“站队”的象征性举动来表明自己对自由的捍卫。

       自从用法语写作的加拿大人赛尔热·居尔博特(Serge Guilbaut)《纽约如何盗窃现代艺术的观念》(How New York Stole the Idea of Modern Art)发表以来,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就饱受“冷战战士”(cold warrior)之饥,仿佛曾经无人理睬的前卫艺术家们,再度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然而,即便是这位带有强烈的法国文化沙文主义情绪的居尔博特先生,也还能在他的书里开宗明义指出:“我的意图并不是想要将这一前卫运动的艺术家们说成具有明确的政治动机,也不是想要暗示,他们的行为乃是某种阴谋的产物。”(Serge Guilbaut , How New York Stole the Idea of Modern Art: Abstract Expressionism, Freedom and the Cold War,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p.3)讽刺的是,后人不将这位始作俑者的观点篡改为阴谋论,是不会感到过瘾的。

       上世纪末,主持过一项关于“美国中情局与文化冷战”的大规模调查工作的作者弗朗西丝·桑德斯(Frances Stonor Saunders),曾采访了1954至1961年间担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助理的瓦尔多·拉斯姆森(Waldo Rasmussen,1961年以后任馆长)。拉斯姆森告诉这位作者:

       有一系列文章在讲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国际展览计划与文化宣传间的关系;有些甚至暗示这一计划与中情局有关。由于我那几年正好在那儿工作,我能说,这彻头彻尾是假的。国际计划的重点是有关艺术的——它无关乎政治,无关乎宣传。事实上,对一家美国博物馆来说,避开文化宣传的暗示,是极其重要的;正是出于这一理由,跟美国大使馆或美国政府官员联系并不总是有利的,因为那会暗示这些展览意在宣传,而事实上它们却不是。(Frances Stonor Saunders, Who Paid the Piper? The CIA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 London, Granta Books, 1999, p. 268)

       末了,即使是这位竭力想要曝料的作者桑德斯**,也不得不承认:“没有初步的证据证明中情局与现代艺术博物馆之间有过正式协议。”(“There is no prima facie evidence for any formal agreement between the CIA and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bid., p.264)然而,全世界的“憎恨学派”(借用哈洛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的用词)并不会就此罢休。桑德斯**就明目张胆地说:“事实上,它(按指正式协议)根本没有必要。”但是,正如美国学者阿尔温·桑德勒(Irving Sandler)指出的那样:对全世界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及格林伯格的诋毁者而言,提供证据却有必要。(另一项反驳中情局推广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这一论点的、最为晚近的大规模调查工作是由大卫·考特[David Caute]做出的,见他的The Dancer Defects: The Struggle for Cultural Supremacy During the Cold W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那么,格林伯格本人是如何回应抽象表现主义是冷战的武器这一说法的?他说:

       有大量这类屁话——说什么国务院支持美国艺术,那是冷战的一部分,如此等等。只有当美国艺术在国内与国际,主要是在巴黎,都已经成功之后,国务院才说,我们现在可以出口这类东西了。在这之前,他们根本不敢这么做。[而当他们这么做时]仗早已打胜了。(Robert Burstow, “On Art and Politics: A Recent Interview with Clement Greenberg,” Frieze, September-October 1994, p. 33.)

       因此,与50年代其他著名的纽约知识分子一样,格林伯格有着明确的政治关切。但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关切不应当与他的政治行动混淆起来,更不应该因其政治不正确将其言论一概抹倒。(在“自由世界”与“极权主义”这种简单的二极对立——所谓的冷战思维——里,反其道而行之难道就正确吗?)中国有一个良好的治学传统,叫做“不因人废言”。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通过揭示某人的政治动机(尤其是当这种政治动机与自己的政治立场不一样时),将其言论一笔勾销。

       50年代,当纽约画派获得承认后,格林伯格批评的质量使得他声名显赫。他应邀组织展览,在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贝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等地讲学。格林伯格继续深化其思想,继续写作艺评。他以简洁的文字,将对现代艺术史的指涉与他对绘画的形式特质的分析,以这样一种方式结合起来,以至于使上述艺术家的抽象作品,很容易为艺术批评家及学习艺术的学生们所理解。他的艺术批评,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其艺术热情的那种完全个人的、充满了激情的阐述。1961年,他出版了评论文集《艺术与文化》(Art and Culture),对下一代批评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60年代早期,格林伯格还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论文之一《现代主义绘画》(“Modernist Painting”)。此文勾勒出了一种形式主义理论。在其中,画家们对绘画的形式要素(特别是画面的平面性)压倒一切的关注,成了他读解现代艺术史的一条共同主线。从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到20世纪40与50年代的纽约画派的当代绘画,格林伯格追溯了一条持续地剥离主题材料、错觉与绘画空间的线索。由于其媒介的内在逻辑,画家们拒绝了叙事性,代之以绘画独一无二的形式品质。其中,他对现代主义的定义,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有关现代主义理论的最清晰的论辩之一:

       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以一个学科的特有方式批判学科本身,不是为了颠覆它,而是为了更为牢固地奠定它的能力范围。康德(Kant)运用逻辑以确定逻辑的边界,尽管他从逻辑旧有的管辖权范围撤回了不少,但在仍然属于逻辑的范围内,它的基础却更为坚固了。(C. Greenberg, “Modernist Painting,” in C. Harrison & P. Wood(eds.), Art in Theory 1900—1990: 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2.p.755.)

       格林伯格认为现代主义的这种自我批判本质,源于但不同于启蒙运动的批判。启蒙运动开启了以人类理性这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各种人类事务的先河。每一种人类活动都被要求奠定在合乎理性的基础上。同样道理,艺术也必须实施这种自我证明:

       每一种艺术都得实施这种自我证明。需要展示的不仅是一般艺术中独特的和不可还原的东西,而且还是每一种特殊艺术中独特的和不可还原的东西。每一种艺术都得通过其自身的实践与作品来确定专属于它的效果。诚然,在这么做时,每一种艺术都会缩小它的能力范围,但与此同时,它亦将使这一范围内所保有的东西更为可靠。(Ibid.)

       格林伯格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将一般意义上的现代主义(主要是一种思想方式)追溯到启蒙运动中的自我批判原则,还在于将特殊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艺术与每一种具体艺术的媒介特征联系起来:

       每一种艺术独特而又恰当的能力范围正好与其媒介的性质中所有独特的东西相一致。自我批判的任务于是成了要从每一种艺术的特殊效果中排除任何可能从别的艺术媒介中借来的或经由别的艺术媒介而获得的任何效果。因此,每一种艺术都将成为“纯粹的”,并在其“纯粹性”中找到其品质标准及其独立性的保证。“纯粹性”意味着自我界定,而艺术中的自我批判的事业则成为一桩强烈的自我界定的事业。(Ibid.)

       联系到绘画这一独特的艺术门类,格林伯格进一步指出,其媒介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它的局限性:

       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艺术掩饰了艺术的媒介,利用艺术来掩盖艺术;现代主义则运用艺术来提醒艺术。构成绘画媒介的局限性——扁平的表面、基底的形状、颜料的属性——在老大师们那里是被当做一些消极因素来加以对待的,只能含蓄地或间接地得到承认。在现代主义作品里,同样的这些局限性却被视为积极因素,而且得到公开承认。马奈的绘画由于其公开宣布画面的平面性的大胆直率而成为第一批现代主义作品。在马奈的启发下,印象派画家放弃了绘画底色与半透明色,使赤裸裸的事实暴露在观众的眼前:他们所使用的色彩就是由从颜料管或颜料盒中挤出来的颜料构成的。塞尚(Cezanne)则放弃了逼真性或正确性,以便使他的素描或构图更为明确地吻合画布的矩形形状。(Ibid.,pp.755-756)

       而在所有这些限定因素中,绘画最大的特征便是它的“平面性”。因此,在格林伯格看来,一部现代主义绘画史就是不断地走向平面性的历史:

       然而,正是绘画表面那不可回避的平面性的压力,对现代主义绘画艺术据以批判并界定自身的方法来说,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来得更为根本。因为只有平面性是绘画艺术独一无二的和专属的特征。绘画的封闭形状是一种限定条件或规范,与舞台艺术共享;色彩则是不仅与剧场,而且与雕塑共享的规范或手段。由于平面性是绘画不曾与任何其他艺术共享的唯一条件,因而现代主义绘画就朝着平面性而非任何别的方向发展。(Ibid., p.756)

       这些构成了《现代主义绘画》的主要论辩。随着波普艺术(Pop Art)在20世纪60年代的兴起,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方法就不再管用了。波普艺术建立在赤裸裸的概念智慧(而不是艺术家的感觉或灵感上),又源于“低级艺术”,它们成了格林伯格形式主义理论的反题。作为对波普艺术的回应,格林伯格1964年举办了“后涂绘抽象”(“Post Painterly Abstraction”)展。在展览目录导论中,他拓展了自己的理论原理,认为展示开放性、赋形的线条清晰性以及明亮甚至单色调的绘画,乃是他在《现代主义绘画》一文中曾经勾勒出来的那个艺术的形式史的自然演进。

       格林伯格独创了“后涂绘抽象”(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这一术语,用以区别抽象表现主义或涂绘抽象(按:格林伯格的“后涂绘”一词,来自沃尔夫林的Malerisch[涂绘]。沃氏用它来指称与“线描”相对的绘画特质,用以界定区别于古典艺术的巴洛克艺术。因此在沃氏那里,文艺复兴盛期的古典绘画是线描的,而巴洛克绘画却是涂绘的。参Clement Greenberg, “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 in Clement Greenberg,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vol 4, ed., John O'Bri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并参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后涂绘抽象一词被用于大量抽象艺术家,他们反对第一代抽象表现主义强调笔势的抽象趋势。后涂绘抽象中占主导趋势的被称为硬边抽象画家(hard-edged painters),如凯利(Ellsworth Kelly)、法兰克·史特拉(Frank Stella)。他们探索高度规则化的形状与画面边界之间,画布表面上被描绘的形状与画布基底的真实形状之间的关系。这一术语也被用来指称那些色域画家(color-field painters),如海伦·弗兰肯萨勒(Helen Frankenthaler)、莫里斯·路易斯(Morris Louis)。他们直接使用炳稀颜料在未涂底色的画布上探索大面积纯色块的肌理和视觉效果。不过,这些运动的界限是模糊的,有些艺术家,例如肯尼思·诺兰德(Kenneth Noland)具有两个运动的诸多共同特点。后涂绘抽象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自我批判的辩证法的继续(但是,也激发了不同意见,特别参见迈克尔·弗雷德:《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的还原论批判》,沈语冰译,以及沈语冰:《格林伯格之后的艺术理论与批评》,均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2期)。

       格林伯格的个人趣味导致他拒绝60年代的波普艺术,因为波普艺术是一种明显受到庸俗文化影响的趋势。在波普艺术之后,格林伯格的影响开始衰落。不过,在整个60年代,格林伯格在年轻一代的批评家当中,例如在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当中,仍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70年代以后,格林伯格基本上已经退出艺术批评界,转而总结其艺术批评生涯的哲学基础,亦即他的美学观。他的晚年讲学与写作,使他成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

       即使对他那些挑战者而言,格林伯格也依然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批评家。所有人都同意他清晰简明地阐述了一种看待艺术的方法,流行达半个世纪之久。格林伯格的影响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对当代批评家来说,他的阐述最终界定了整个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在汤姆·伍尔夫(Tom Wolfe)写于1975年的书《涂写之词》(The Painted Word)中,他称格林伯格是“文化三山(三伯格)”之王。所谓“文化三山(三伯格)”是指对美国艺术界影响最大的批评家三巨头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哈罗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和列奥·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之时,格林伯格遭到众多的诋毁,但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格林伯格的重要性。美国学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J. Lewis,他本人既不是格林伯格的赞美者,也不是格林伯格的诋毁者;在本文里,为了表示平衡起见,我很少引用格林伯格的赞美者们的话)曾经这样来刻画那些“克莱的诋毁者”(Clemblashes)眼中的格林伯格肖像:“他是推广美国艺术,使其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的人,心照不宣地与所谓中情局资助的美国绘画在欧洲的巡回展览合作,也是一个将麦卡歇主义者的气质带进其审美判断的人,不能容忍不同意见,强化了令人窒息的一致。”(Michael J. Lewis, “Art, Politics & Clement Greenberg”, Commentary, June 1998)

       然而,也正如刘易斯所说,格林伯格持久不衰的重要性的真正原因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今天的艺术界仍然为他的观念与训条所困扰。当下的至理名言是,艺术应当具有明确的和直接的政治用途;庸俗与高雅艺术之间的区别是毫无意义的;主题内容与叙事内容要比技法或形式更重要。至于内在于每一种艺术类型的风格发展的、融贯与逻辑的道路的观念,则被抛弃,转而成为欢迎地方性的、临时的、个人的和任意的东西的任情狂欢。“但是,”刘易斯进一步指出,

       其结果却不是一种较早阶段的文化活力的增进,而是一种明显的和灾难性的衰落。因此,如果说美国的艺术学校的学生们仍然在运用格林伯格的理论——他们确实如此——,那是因为在没有任何立足点的、汹涌险恶的大海上,拥有一个地标总是令人安慰的,即使从理论上来说是一种可恨的东西。作为一种陪衬,甚至作为一个秘密的理想,格林伯格所支持的某些东西——严肃、高度的思想完整性、对形式完美的倾心——或许还会伴随我们一段时日,如果我们足够幸运的话。(Ibid.)

       参考书目:

       1.Clement Greenberg, Art and Culture: Critical Essays,Boston: Beacon Press,1961;《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Clement Greenberg, Late Writings, edited by Robert C. Morgan, St. Paul: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3.

       3.Clement Greenberg, Homemade Esthetics: Observations on Art and Tast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Clement Greenberg, Clement Greenberg: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4 vols., ed., John O'Bri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1993.

       5. Donald Kuspit, Clement Greenberg: Art Critic,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

       6.沈语冰:《格林伯格:现代主义及怨言》,载《20世纪艺术批评》,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178页。

       (原载《荣宝斋(当代艺术版)》,2010年第3期)

       好了,今天关于“Granta”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Granta”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