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评论 汽车评论

华泰汽车集团2022现状_华泰汽车集团2022现状分析

zmhk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华泰汽车集团2022现状_华泰汽车集团2022现状分析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华泰汽车集团2022现状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1.【汽车人】战略重置助力美系车转型2.中

华泰汽车集团2022现状_华泰汽车集团2022现状分析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华泰汽车集团2022现状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

1.【汽车人】战略重置助力美系车转型

2.中华汽车售后怎么样

3.债券违约、评级下调 华晨集团正式破产重整 旗下上市公司火速回应

4.4家车企破产,龙头经销商集团关了31家4S店,车市进入寒冬?

5.绿驰汽车被国资收编,这家造车新势力的有何价值所在

6.西安伊思灵华泰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怎么样?

华泰汽车集团2022现状_华泰汽车集团2022现状分析

【汽车人】战略重置助力美系车转型

       即使不考虑地缘政治的风险,选择在中国长期发展的美系车企也需要考虑重置其发展战略。

       文/《汽车人》吴毓

       在今天的中国,美系车所面对的挑战并非“离场”或留下,而是如何在电动化、智能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是如何将百年品牌继续发光发热,而是为品牌添加新的人设、赋予新的动能。

       在中美博弈不断升级的时代,在华美企该听从召唤搬迁工厂,还是在华发展持续投资。如果决定离开,现在就要逐渐启动供应链的迁移、产品的收缩;如果决定坚持,那么资源的投入与调拨要重新打算,发展的战略也要重做考量……

       美企会离开吗?答案是否定的。据上海美国商会发布的“年度报告”,超过92%的美国在华企业没有撤离中国的计划。在考虑放弃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中,全球收入低于5000万美元的企业占比较高,而在全球营业额超过5亿美元的大型企业中,考虑撤离中国的比例降至5.1%。

       在9月下旬开幕的第十六届北京国际车展上,上汽通用汽车带来近40款新车,既有时尚运动SUV别克昂科威S、昂科威S?Avenir艾维亚,也有高端大7座全境SUV雪佛兰开拓者、9AT中级SUV雪佛兰新探界者,还有新美式旗舰轿车凯迪拉克CT6及2021款新美式运动SUV凯迪拉克XT4等吸睛车型。

       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在通用汽车科技展望日表示:“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初心从未改变,我们坚守对员工、消费者及合作伙伴的承诺。中国是通用汽车最大的市场和全球创新中心,是实现公司‘零排放、零事故和零拥堵’愿景的关键。”

       福特汽车紧扣时代脉搏,带来定位纯电动中型SUV、以特斯拉Model?Y为竞品的Mustang?Mach-E。这款车的标准续航版装备容量为75.7千瓦时锂离子电池,长续航版本装备容量98.8千瓦时锂离子电池,后者的续航里程可达600公里(WLTP标准)。相对于市场上以NEDC标准的纯电动车,具有绝对的里程优势。

       将于10月1日起接替吉姆?哈克特而成为福特汽车总裁兼CEO的吉姆?法利认为,相比全球市场的用户,中国的消费者对数字体验的要求更高。但中国市场对于福特也是巨大的机遇,蕴含着巨大的回报。福特只有将中国市场做好,才能在全球更成功。

       FCA集团在展台上亮相了Jeep品牌首款电气化车型——全新Jeep牧马人4×e,搭载由2.0T发动机、双电机所组成的插电混动系统,提供三种动力模式——HYBRID(混动)、ELECTRIC(纯电动)和E-SAVE(电量保持)。新车将于2021年初在中国、欧洲及美国上市。根据规划,在2021年前Jeep各车型都会发布电气化版本;至2022年,将有10款插电混动版车型及4款纯电动版车型问市。

       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亚太区首席运营官蔡迪霓说,中国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力量的市场,我们会抱以巨大的注意力及重视。今天的菲克不会忽视这样的市场;未来,菲克与PSA合并完成后,作为全球第四大的汽车集团,我们必然会齐心合力抓住中国市场。

       特斯拉在江苏盐城测试Model?Y的谍照已经在网上流传,虽然无法辨别测试车的身份是国产还是进口,但特斯拉国产项目正在高速招聘是确认的事实,总装车间生产线操作工要600人,物流叉车工也有200个Hire?Count……特斯拉超级工厂的新项目、新车型“需要超级多人”。

       即使不考虑地缘政治的风险,选择在中国长期发展的美系车企也需要考虑重置其发展战略。

       今天,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回调”期,已经有不少公司的生存受到威胁。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从2887.89万辆的高点滑入“负增长”的漩涡,无论轿车还是SUV再未回到巅峰,不少缺少免疫力的品牌就此跌倒:众泰汽车拖欠员工薪资及五险一金、重庆力帆控股申请司法破产、华泰汽车逾期负债被冻结股权、猎豹汽车关停转让基地尝试自救、舶来的铃木与雷诺也先后退出中国市场……

       今天,足以颠覆行业的技术趋势已经出现,汽车行业原有的积淀面临清零,稳定的架构即将被打破。除了电动化、互联化正在从造车、售车、用车等各个节点改变汽车行业的生存逻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以及工业互联网也在汹涌而来,产业链的依存关系、改变成熟的商业模式被重构已是大势所趋。技术带来的颠覆,很像温水煮青蛙,待惊觉时以难再有改变。

       今天,汽车行业的寡头已经在通过合作结盟等形式,尝试重新制定游戏规则。通用汽车与本田汽车共享全新一代电动车平台和Ultium电池技术,前者投资CRUISE所研发的“超级巡航驾驶辅助系统”很快就会覆盖别克和雪佛兰;福特汽车与大众汽车的合作更加全面,前者基于MEB平台推出电动汽车,后者基于RANGER平台生产中型皮卡,两家公司还将分别投资Argo?AI以发展自动驾驶汽车业务……

       简单地说,今天的中国市场有三个变化不容忽视:行业已经处于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产业链架构不再处于稳态,拥有尚未开发的技术潜力并且可以通过合作重新塑造。在这样的形势下,此前基于“行业稳定、竞争稳定、前景可知、增长可知”而制定战略便有必要重做评估。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在1962年曾提出:战略是确定企业基本长期目标的基础,是采取行动方针和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资源分配。作家Max?McKeown的定义更加直接:战略就是塑造未来。

       从短期看,美系企业重置战略的首要目标便是生存,对抗来自内部、外部的冲击,努力生存而避免被淘汰。

       求生,最重要是倾听用户的需求,“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需求驱动”不再停留于口号,真正地从公司的运作机制、部门职能的设定去调整。如果公司仍然是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而划分职能,比如研发、制造、销售……位于C位的仍是“产品”,而非用户。

       长城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文飞曾经提到,未来哈弗每款车都会有一个“车型组”,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只是这一机构的常规工作;其最关键的职能是将营销端收集的用户需求与设计研发、制造工艺对接,让用户的声音能够直达决策层,也让体系真正围绕用户而运转。

       梅赛德斯-奔驰也曾进行类似的转型试验。当梅赛德斯-me在三里屯的霓虹灯中闪烁、咖啡的香气氤氲鼻尖的时候,产品设计、制造及销售围绕CRM(客户关系管理)而运转的尝试已经开始。但随着梅赛德斯-me交由经销商运营,曾经的宏图大业已经少有人再提起。

       激发财务的活力,则是车企预见危机的本能——不仅要让企业全员明确了解行业现状,更要让企业的转型工作能够获得充分的财务支持。客观地说,降低成本、暂停非核心业务只是信号与手段,保持足够的盈利、有能力投资未来,才是企业能够生存的关键。

       通用汽车在今年2月就曾宣布将减少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销售、设计和工程业务,淘汰Holden品牌以及出售泰国的Rayong工厂……所有这些看似残酷的努力,都是为了加强其核心业务、提高投资效益而做出的选择。12年前的那场危机中,福特能够做到轻盈转身,所依仗的便是提前一步的“瘦身计划”。而福特汽车今年连发F150、Bronco等全新车型,也是在尝试寻找更高增长、更高利润业务,是在努力提升基础业务的适应性。

       从长期看,美系企业重置战略要推动公司从舒适区进入深水区,从已经习惯的“稳定、可知”的环境,进入摆臂奔跑的状态。这其中,或许公司战略会出现多次修订,公司发展会有“掉头转向”的情况,但不必惊慌,想想那些科技公司的状态就好。

       美系车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原本结构稳定的汽车行业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变化,创新的技术应用正在成为“看不见的手”去塑造行业发展方向。6碟CD、Hi-Fi音响被QQ音乐、喜马拉雅等app取代;曾经取代机械按键的触屏,很大概率被语音识别以及手势控制取代,未来控制车辆的可能只是头脑中闪过的一个念头……

       上世纪90年代,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开发了节油环保的混动车型,但只有少数车辆投入量产;倒是执着的丰田将普锐斯推上赛道——从1997年推出普锐斯至今,丰田的混动车型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500万辆,奠定了今日从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动以及氢燃料电池领域的领先优势。

       虽然行业的发展难以预测,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确。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商业环境中,能够跟上高速发展的节奏才有资格谈生存;落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其结果只能是被淘汰。

       与其在观察中焦虑,不如以行动做出回应。通用汽车、福特汽车、菲克集团以及行业新贵特斯拉都面临类似的选择。(文/《汽车人》吴毓,部分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华汽车售后怎么样

       自2018年开始,我国的车市就处于不断下行的大环境之中,再叠加此次疫情的侵袭,使得今年的车市整体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据悉,乘联会已经两次下调了2020年的整体车市销量预期。从去年年末所预计的增长1%,到下滑5%,再到最新的8%的降幅预期。

       马拉车市也曾多次走访了成都市内的汽车消费终端,“难”和“冷”是大家所共同面临的困局。我国车市要想恢复往日的热闹与喧嚣,恐怕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日,以及各方的不懈努力。

       今日成都某品牌4S店内的“寒意”

       为了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政府相关部门也先后多次发声并出台了相关的“救市”举措,但政策落地需要时间,有没有实质性的效果也需要再行观察。

       总之,就目前而言,仿佛对于我国车市悲观的看法和情绪在许多人的心里升起。即便那些乐观的群体,也应该保持应有的谨慎和客观。

       然而,目前车市的“惨”状也不是所有人都当回事情。在传统车企纷纷降薪、下调年度销量目标,勒紧裤带过日子的同时,依然有一大波人选择在车市低谷期,加入到了造车队伍当中。其中还不乏一大批“门外汉”式的跨界玩家。

       房企过后,跨界造车风又吹向了数码家电

       近日,美的集团发布公告称,拟通过下属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权。而此次的被收购方合康能源,其经营范围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风电、高压变频器、新能源汽车及其充电桩业务等。

       业界人士指出,此举完全可以看作是原属于家电行业的美的集团正式宣告了入局汽车行业。在美的发布的这份公告中,还对其业务延伸至新能源汽车行业作出了说明:“合康新能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业务方面的业务布局,增加了美的集团业务的多元性,也为美的集团在新业务、新模式的拓展上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基础。”

       而在美的之前,还有不少的其他原家电巨头入局。

       去年年底刚刚诞生的全新品牌“天美汽车”,实则也是家电行业的跨界手笔。据悉,天美汽车所属的开沃汽车的创始人,就是一手创立了创维电视帝国的“家电大佬”黄宏生。

       近日,天美汽车官方还发布了其首款入门级中型纯电SUV的新车,并透露该款SUV将于今年年底正式上市。

       当然,要说家电行业跨界造车,就不得不提格力的董**。早在2016年8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个人出资10亿元人民币,购入了珠海银隆新能源22.39%的股份。

       去年8月,董明珠又带领格力电器与威马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同月,格力电器又联手多家企业,共同投资设立国创能源互联网创新(广东)有限公司,董明珠担任新公司法定代表人与董事长。

       目前,董明珠的造车梦已初显成效,已投入运营的新能源大巴和已上市的新能源商务MPV银隆艾菲,都表明其梦想已然落地。

       如果说董明珠造车是因为个人的梦想和情节使然,那么天美汽车进入冲刺极端、美的集团出资入局等事件,则表明跨界造车这股风,继房企扎堆入局之后又再一次刮向了数码家电。

       看来造车是真的香!仿佛人人皆可入局、人人皆可跨界。

       家电企业跨界造车,与房企有何不同?

       前些年,当房企扎堆入局造车的时候,人们往往都会怀疑其真实目的和动机。毕竟以造车之名,行拿地之实的操作,也早已在众多房企的身上展现无遗。

       房企造车“目的不纯”,有着太多的案例可举。目前已几乎淡出市场的华泰汽车,曾经就在鄂尔多斯拿下了千亩土地,还以造车之名拿下煤矿开采权。而接手华泰的富力集团可能也是看中了土地。

       而碧桂园启动的新能源汽车小镇等,虽然号称打造“高端发展、创新运营、前沿示范、创新孵化”于一体的汽车产业创新生态圈。可实质还是玩得原有的那一套,“土地”的开发和再利用。

       关于房企造车,有地产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如果把这些房地产企业的汽车项目拿出来一个个对比,你会发现不少都是规划地铁线、交通便利的优势或者潜力地段,你说它能只用来造车做研究院,不干地产开发的老本行么?”

       相较而言,家电行业跨界造车似乎比地产行业的入局要显得“单纯”的多。毕竟,它们不仅没有明面上的“土地诉求”,同时至少能够搭得上界。

       再加上新能源汽车的特有属性,你如果要强行把纯电汽车归结为家电数码一类,其实也能说得过去。

       事实上,从目前许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发布会上不再只是出现汽车媒体的身影,而是数码类的媒体也会经常现身其中。

       另一方面,这些个家电行业巨头入局之后,确实是在行造车之实。他们产品的推出、上市都明显快于其他跨界玩家。快速落地,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或许是家电行业跨界造车的特点之一。

       那么他们的入局,难道真的是因为决策者确确实实都怀揣了一个造车梦?其实,家电行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的困难时期。

       近年来,家电企业受到了整体市场经济的影响,处于一个明显放缓的阶段。从长远来看,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家电行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以空调行业为例,2019年空调行业内销疲软,行业整体产量和销量增速放缓:2019年我国空调产量为2.19亿台,同比增长6.7%;销售量为2.14亿台,同比仅实现6%的增长。?

       由于空调行业内销不景气,厂商纷纷为了去库存而主动降价,空调厂商的毛利率也由此不断下滑。Wind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19年第三季度,美的空调的毛利率由30.63%下降至29.09%;同期,格力空调的毛利率由36.48%下降至30.16%。

       此时,亟需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利润增长点来进行资源的重新利用和布局。而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成为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

       国家层面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和扶持,大家都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而一系列政策的导向,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

       今年2月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放宽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准入”条件。

       这可以看作是政策层面的“降低门槛”。

       无论是删除了之前对于准入企业“设计开发能力”要求的大部分内容,调整为对“技术保障能力”的要求;还是缩减了对新能源车企生产能力、产品一致性、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等各项要求,都可以视作为新晋玩家的最大利好。

       而国务院近日所推出的延长新能源汽车补贴及免征购置税两年之重磅举措,也成为了家电跨界玩家们的“意外惊喜”。

       使得这些本就资金雄厚的家电巨头有了两年多的缓冲期,以拉近他们和其他“刚起跑”玩家的距离。天时地利的加持下,一旦更多的家电巨头加入造车行业,我们也丝毫不会觉得诧异。

       其实相比于地产企业,马拉车市认为家电巨头的入局造车成功的可能性相对更大上那么一些。但也仅仅是一些而已。

       门外汉”的属性,短期内仍难以消除

       虽然,家电巨头较之房企似乎更靠谱一些,但他们的身上仍然充斥着“门外汉”的属性。

       造车历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与家电产品相比,汽车无疑更加复杂更加考究企业的功力。一定程度上来说,家电产品之于一辆整车而言,相当于其中的一个部件。

       与此同时,一辆整车还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零部件”做加法就可以的。需要长期且无比巨大的资金、资源,投入到车辆的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多个环节。

       其次,从单品利润上来看,汽车行业可能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可观。销售终端卖一辆车,可能出现的不赚钱甚至亏钱,需要靠厂家返利或是其他方面包括售后等来实现平衡的现状,也是家电巨头们不曾经历的事情。

       同样,一个汽车品牌的竞争对手数量,也是远远超过了这些跨界玩家的原有行业。单单是近几年的时间里,所出现的造车新势力品牌的数量就是家电行业难以想象的事情。

       而以目前已经入了造车局的家电企业的情况来看,“门外汉”的属性依然根深蒂固。

       以董**已上市的银隆艾菲为例。作为一款纯电动MPV车型,其正式上市后无论是车型、价格(43万元)、配置都一直备受争议。

       众所周知,一辆汽车从车型类别到车内配置,再到终端定价都是一件极其复杂和考究的事情。同时,在车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当下,要想突出自身的优势所在,过往那些在家电行业里百试不爽的经验,在造车卖车这件事上,根本无法照搬,需要从零做起。

       更不提,如今的车市大环境整体呈冷。造车热遇上车市冷的尴尬,是大家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家电行业还属于增速放缓,而新入局造车可能将会直接面临刚开始起跑,就直接到了淘汰出局的绝境。

       事实上,在这股风起之时,已有不少的家电巨头踩下了急刹。

       去年作为“网红”家电品牌的戴森,其造车事宜就备受关注。原本其已高调宣布了启动电动车项目,计划投资逾20亿英镑(约合25亿美元)开发一款“全新的、与众不同”的电动汽车,并于2021年前推出第一款车型。

       但是随着戴森创始人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声明说戴森工程团队已经做出了非常好的原型车,但是没找到可行的商业化方案,在出售电动车方案未果后,决定把电动车项目砍掉,关闭英国和新加坡的研发机构。

       同时把研发资源投入到固态电池、感应技术、视觉系统、机器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这些已经比较熟悉的领域。从而宣告了项目的终结。

       纵使前期工作和资金打了水漂,也一定要止损出局,从而避免陷得更深。

       另外,作为在多个领域有着巨大竞争力和优势的华为,对于造车却无法迈出那最关键的一步,而始终游离在造车的边缘,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

       很显然,还是有不少“门外汉”有着自己的“觉悟”。老人们一直都教导我们,不做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和事情,肯定有它的道理。

       结语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政策的导向,市场前景的可观,使得越多越多的“门外汉”削减了脑袋往里钻。但事实上,并不是谁都能享受到这波“红利”的。

       家电巨头们虽然较之房企,可能是较为靠谱的那一批,其成功的可能性也有可能会更高一些。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曾经并未涉足,无法看清的新局。同时,由于自身的劣势明显,更多的可能是给这场造车长跑的比赛做了分母,而最终成功者应该寥寥无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债券违约、评级下调 华晨集团正式破产重整 旗下上市公司火速回应

       今年以来,在多重因素的夹击下,“雷爆”在汽车行业频频发生。就连辽宁省最大的国有企业华晨汽车集团也爆出了巨额债务危机的消息。华晨中华汽车生产经营几乎全面停止,市场陷入泥潭。

       华晨中国曾经是一个知名的中国自主品牌,有过受人尊敬的时刻,但它的商业困境并不是今天才开始出现的。其实早在两三年前,也就是祁玉民时代,华晨中国就开始拆东墙补西墙,所以停滞多年的巨婴倒闭也在情理之中。

       主机出了问题,肯定会给上下游的供应商和服务商带来麻烦,尤其是跟随多年的老经销商和车主。华晨中国“雷爆”后,全国数百家经销商此刻都很难过,车主们也很无奈。

       10月29日,久违的暖阳给成都镀上了一层金,但位于南站的鸣幽华晨中华4S店依然显得有些“冷”。偌大的展厅里几乎没有顾客。更让人惊讶的是,展厅里已经看不到V3、V6、V7的主力车型了。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还没擦掉的海报和各种资料,记录着过去的辉煌。反而金杯海狮、运通、加雷思等商用车能从销售顾问的脸上看出一些无奈。

       四川鸣幽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作为成都总代理,隶属于神华控股集团,在神华控股集团股东中,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占股1.11%。换句话说,通过鸣幽华晨中国,你可以感知到华晨中国面临的一些情况。

       据销售顾问介绍,他们已经很久没有销售华晨汽车的乘用车了,现在不接受预订,因为厂家已经停产了。展厅外唯一的中国V7试驾车也变成了工作车。乘联会数据显示,华晨中国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仅为3186辆,月均销量仅为500辆左右。每家4S店都能卖出一两辆车,仿佛一切都在预示着华晨中国乘用车时代的终结。

       辉煌的时刻一去不复返了。

       曾几何时,华晨中国是中国品牌中的佼佼者,中华接君是消费者公认的中国制造的杰作。而且早期的中华汽车具有浓厚的意大利汽车设计风格,装配行业采用德国标准,这为日后与宝马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消耗了接君带来的一波红利之后,随着其他中国品牌的不断进步,竞争的方式变成了拼技术、拼质量、拼口碑的时候。华晨中国已经失去了站起来的机会,今天的华晨中国更加尴尬。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华晨中国是时候还清多年运输老产品的债务了。

       今年7月,华晨中国因为一份文件引起轩然大波,文件部分内容显示,华晨中国各系统员工7月1日开始放假,中层及以上领导除外。休息期间,按照沈阳市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员工工资,每人1810元。

       仅过去三个月,华晨集团就因为资金问题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原因是华晨汽车在上交所披露,私募债券“17华旗05”,发行规模为10亿元,未能按时兑付,涉及本金10亿元,应付利息0.53亿元。

       华晨集团回应:解决时间不会太长。然而,这样的话在堆积如山的巨额债务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反而更容易担心华晨中华能否渡过难关。

       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里,出现了很多暴力的汽车品牌,包括传统车企和新的造车力量,如拜腾汽车、未来汽车、马骏汽车、猎豹汽车、华泰汽车等,但与华晨汽车相比,它们只能相形见绌。有华晨宝马这个“牛”的存在,华晨并不急于壮大。即使华晨中国每年亏损,但仍能有漂亮的财务报表。最终,华晨中国的品牌形象并没有因为华晨宝马而上升,而是走向了衰落。

       产品力不够,乘用车停止生产销售。

       对于经销商来说,只要不亏本,他们不在乎卖什么车。把华晨中华乘用车的原展厅变成商用车可能是无奈之举,但确实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从4S店铺销售顾问的口中得知,华晨中国从去年开始就非常困难。不仅车不好卖,压力也很大,很多销售顾问都走了。

       平时也做一些客户聚集活动,但是收效甚微。最重要的是产品。以旗舰车型中华V7为例。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主要面对像哈弗H6和长安CS75这样的中国品牌的竞争产品,我们只能在夹缝中勉强生存。但随着合资品牌的不断探索和竞争对手的相继更迭,中华V7已经跟不上步伐,完全没有优势可言。即使增加优惠,也会很好。

       问题频发,用户担心售后。

       同时,这对于已经购买了中华汽车的消费者来说,影响也很大。4S商店就像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代言人,他们甚至不买产品。可想而知有多不靠谱。许多车主在网上抨击它,甚至有人称“买华晨中华汽车是我这辈子最愚蠢的行为。”从画面外看,辣车感觉车主已经对华晨中国有了很深的抱怨和反感。

       包括质量、售后等问题。“接君之后没有华晨”像一个诅咒一样笼罩着华晨中国。无论是V3、V6还是V7,都有很多问题。单靠宝马发动机无法掩盖其他缺点。当然,最受伤的还是那些相信华晨中华的用户。

       车主倪先生告诉我们,中华是他买的第一辆车。这些年来,几乎没有任何问题。当初购车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家庭出行。当时,我也去了很多4S的商店,在买车的时候比较了很多车。最终我选择了接君,还是觉得这车性价比高,值得买。

       在听说华晨中华4S店不卖乘用车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惊讶,随后是无奈。他担心,如果将来出现任何问题,维修可以去“改变”的4S店。他甚至开玩笑说,接君必须尽快处理掉,否则以后肯定会成为负担。

       当辣车驶出店时,我们遇到了一位中国V7车主,张先生。从聊天中,我们得知他要过来维修。当他看到4S商店的场景时,他认为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汽车之家在这里找不到地址,而且这一切都是凭记忆。

       在他看来,华晨中国的现状完全是自身不够进步,产品更新换代慢,选择面窄的结果。他说他买车的时候看重的是宝马的发动机和它的低价,但现在还是有些后悔,主要是小毛病多,换挡异响,油漆薄。

       现在国内汽车市场硝烟弥漫,任何品牌都是等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市场抛弃。华晨中国的教训也给业内其他品牌敲响了警钟。华晨中国从华晨宝马获得的利润分成暂时可以存活。但随着竞争的加剧,2022年完成与宝马的股权转让后,能否在接下来的市场洗牌中看到华晨中国还很难说。

       来自官方

       百万购车补贴

4家车企破产,龙头经销商集团关了31家4S店,车市进入寒冬?

       今日(11月20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裁定书显示,受理债权人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集团)重整申请。这标志着这家车企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为何破产重整,将如何重整?北青-北京头条拨打了相关负责人的电话,但截至发稿未能取得联系。法院的裁定称,华晨集团存在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情形,具备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破产原因。但同时集团具有挽救的价值和可能,具有重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此外,新华社的报道称,华晨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重整只涉及集团本部自主品牌板块,不涉及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及与宝马、雷诺等的合资公司。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裁定书截图

       受到相关消息的影响,华晨汽车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均出现拉升。截至收盘,华晨中国(01114)涨8.25%,报7.48港元;新晨动力(01148)涨7.46%,报0.36港元。金杯汽车(600609)和申华控股(600653)则在消息公布后封涨停板。

       今日晚间,华晨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火速回应。其中,申华控股发布公告,称华晨集团能否重整成功尚存在不确定性,重整方案可能会对公司股权结构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金杯汽车发布公告称,华晨集团本次重整不涉及金杯汽车,公司生产经营不会受到影响。不过,华晨集团重整可能对公司股权结构、应收账款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

       申华控股公告截图

       金杯汽车公告截图

       在被受理破产重整之前,华晨集团就曾因资金紧张无法偿还债券而被曝光。

       10月下旬,私募债券“17华汽05”的本息共计10.35亿元,发生实质性违约。当时,北青-北京头条拨打了华晨汽车相关负责人的电话,其回应称,当前资金确实出现了暂时困难,公司正在解决问题。至于资金出现暂时困难的原因,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表示“具体情况并不清楚。”

       随后,上交所于11月3日对华晨汽车发出监管警示函。此公告显示,华晨汽车未能及时披露公司于2020年8月21日受到本所通报批评的自律管理措施事项;未能就公司存在流动性风险、无法按时足额偿付“17华汽05”本息资金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并进行风险提示;未能按规定充分披露并回应关于银行成立债权人委员会统筹处理公司债务问题、公司部分工厂裁员停工等重大市场传闻等事项。

       华晨汽车集团随后公告称,“17华汽05”因公司资金紧张,未能按时兑付债券本息。经公司努力筹集资金,将于11月5日支付上述债券2019年10月23日至2020年10月22日利息。

       11月16日晚间,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目前,华晨集团已构成债务违约金额合计65亿元,逾期利息金额合计1.44亿元。因企业资金紧张,续作授信审批未完成,造成无法偿还。华晨集团此次债务违约对华晨集团本部生产经营造成影响,导致财务状况恶化,极大影响偿债能力。

       除了此次债券违约,华晨汽车目前尚存200亿元左右债券余额,且到期时间都在三年内。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华晨集团存续债有18只,存续债余额共223亿元,其中3年内到期债券规模超过100亿元。

       据华晨集团2020年债券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华晨集团总资产为1933.25亿元,总负债为1328.44亿元,扣除商誉和无形资产后,资产负债率为71.4%。

       事实上,华晨汽车的债务问题早有征兆。自2020年5月以来,公开市场就已爆出华晨集团流动性紧张的消息,旗下多笔银行贷款利息逾期,多只债券在二级市场成交价格连续出现大幅下跌。之后,又陷入“股债”风波中,背负近千亿元负债,多笔股权被冻结;其在多家证券机构的评级也一再被下调,甚至列入观察名单。

       资料显示,上半年,华晨汽车合并报表口径发生多笔银行贷款利息逾期,累计金额为6020.29万元。当时,华晨汽车还在中期报中表示,上半年有些银行贷款的利息逾期,但并未对公司日常经营造成影响。

       彼时还只是银行借款违约,并未出现债券“暴雷”,但是华晨汽车旗下多只债券成交价已经出现连续下跌。8月12日,华晨汽车旗下多只债券在二级交易市场大跌,一度出现盘中临时停牌。其中,18华汽01、18华汽02、18华汽03等多只债券跌幅均在15%-20%之间;19华汽01跌幅更是高达28.65%。

       8月13日,华晨集团旗下17华汽01、18华汽01、18华汽02、18华汽03、19华汽01、19华汽02、19华集01、20华集01债券发布公告,称自2020年8月13日起进行交易方式调整,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平台上采取报价、询价和协议交易方式进行交易。

       受此消息影响,大公评级、东方金诚两家机构将华晨汽车列入观察名单:8月26日,大公评级将华晨汽车及“17华汽01”“18华汽债01、18华汽01”和“18华汽债02、18华汽02”列入信用观察名单;8月27日,东方金诚将华晨汽车主体信用等级AAA、“18华汽债03、18华汽03”“19华汽债01、19华汽01”和“19华汽债02、19华汽02”信用等级AAA列入评级观察名单。

       当时,东方金诚给出的原因是,公开市场近期爆出多个关于华晨集团流动性紧张的消息,旗下多只债券在二级市场成交价格连续出现大幅下跌,子公司金杯汽车相关股权冻结。其次,华晨汽车面临融资压力,有息债务规模较大。

       之后,东方金诚对华晨汽车的评级继续下调。10月15日,东方金诚将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主体评级由“AA+”调整为“AA-”,18华汽03债项评级由“AA+”调整为“AA-”。10月22日,东方金诚将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主体评级由“AA-”调整为“BBB”,18华汽债03债项评级由“AA-”调整为“BBB”。

       华晨集团的评级在11月份进一步下调。大公评级11月18日公告称,决定将华晨集团主体信用等级调整为CCC,评级展望维持负面,“17华汽01”、“18华汽债01/18华汽01”和“18华汽债02/18华汽02”信用等级调整为CCC。

       除此之外,华晨汽车还陷入股权冻结和法律纠纷的漩涡之中。公开资料显示,今年7月以来,华晨汽车集团所持有的至少5家公司10笔股权,均被相关法院冻结,金额高达15亿元,时间最多长达三年。天眼查App司法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目前关联16条被执行人信息,累计执行标的约3.89亿。

       一系列问题的曝出,都反映了华晨汽车债务问题的严重性。

       华晨汽车如今的境况,着实令人惋惜。要知道,华晨汽车自主品牌曾有过非常辉煌的过去,是中国本土汽车企业“赴美第一股”。2000年,华晨的年度销售收入已经达到63亿元,税后利润18亿元,利润仅次于当时的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

       然而,2003年与宝马联姻之后,华晨汽车的优势却一点点丢失,走上了资源整合的造车路:保时捷调校的底盘,与宝马合作的发动机,意大利设计的外壳,加一起车就造好了。这种简单的思路,很长时间内主导了华晨汽车的造车规划,导致华晨汽车在技术上过度依赖宝马,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近年来,华晨自主品牌的产品投放节奏愈来愈慢,而且产品种类与数量也不断减少,缺乏核心竞争力。以中华品牌为例,其在售车型已经由最初的十余款缩减至V3、V6、V7三款,品类也只剩下SUV系列。华颂更是自2014年成立以来只投放了华颂7一款车型。这,直接导致华晨汽车缺少了与其他自主品牌竞争的砝码,最终在终端逐渐被边缘化。

       北青-北京头条摄(资料图)

       如今,自主品牌对华晨汽车的销量贡献已微乎其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华晨汽车自主品牌的累计销量不足2万辆,中华、华颂、金杯的销量分别为3870辆、0辆和12068辆。与同期华晨宝马450053辆的成绩相比,三大自主品牌的销量甚至不及华晨宝马的零头,各自的累计销量也没能卖过华晨宝马任意一款车型。

       除了在销量上依仗华晨宝马,华晨汽车在盈利上也更加依赖华晨宝马。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9年,华晨宝马每年为华晨汽车贡献利润额在17亿-76亿元之间,净利润占比平均在94.9%至119.6%之间,特别是近5年,宝马的利润占比一直维持在110%左右。

       2015年至2019年,华晨宝马为华晨中国贡献的净利润分别为38.23亿元、39.93亿元、52.33亿元、62.44亿元和76.26亿元。5年间,华晨宝马向华晨中国输送了269.2亿元,且利润贡献规模不断扩大。与之对应,2015年至2019年,华晨中国自主板块分别亏损3.3亿元、3.1亿元、8.6亿元、4.2亿元和8.6亿元。5年间,自主品牌累计亏损近30亿元。

       到了2020年,华晨汽车队华晨宝马依赖依旧严重。华晨汽车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华晨中国今年上半年营收14.5亿元,同比下降23.85%,净利润则为40.45亿元,同比增长25.24%。在营业收入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净利润不降反升,甚至是营收的3倍,毫无意外,华晨宝马依旧是利润的主要贡献者。

       官方报告显示,华晨宝马上半年实现净利润高达43.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与之对应,去掉从华晨宝马得到的利润分成,华晨中国其他板块总体亏损达到3.4亿元。

       过度依赖华晨宝马,使得华晨自主品牌长期缺乏造血能力和盈利能力。而随着股比调整时间(不迟于2022年)越来越近,即将失去华晨宝马半数收益的华晨汽车,在自身股权转让、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持续亏损、负面舆情等行为的影响下,再融资能力受到冲击。

       汽车行业迎来增长天花板,市场转入存量竞争时代,2020年更是进入加速洗牌阶段,已有北汽银翔、比速汽车、君马汽车、华泰汽车和猎豹汽车等自主品牌丢失市场份额实际破产。曾经风光一时的华晨汽车也难逃厄运,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也给自主品牌敲响了警钟。至于破产重整对华晨汽车的日常经营和发展计划有什么影响仍需观望。

       文/北青-北京头条?温冲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绿驰汽车被国资收编,这家造车新势力的有何价值所在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

       11月份还没过去一星期,整个汽车行业的舆论圈子俨然被知名车企重组、停摆、出售股权等新闻承包了。

       1-4日,包括华晨、北汽、恒大、长江等在内的4家车企6次曝出不好的消息。

       其中争议最多就是“恒大出售广汇股权”和“华晨或面司法重整”这两件事。

       首先是“恒大平价卖了广汇”。

       有行业相关人士对此进行了解读:出售广汇股权,除了恒大想要回笼现金转型到“三低一高”经营模式、聚焦核心业务(如新能源汽车研发及量产等)之外。

       还有个原因:2年以来,广汇未能给予恒大太丰厚的回报。关于这一说法,后文将进行详细的数据说明。

       其次是“华晨或面司法重整”。此前,一则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10亿元债券违约的消息传出引发舆论哗然。

       11月2日,上交所对华晨汽车集团予以书面警示,随后便有消息透露,辽宁省政府正在考虑推动华晨汽车集团司法重整,以解决债务问题。

       有媒体指出:如果剔除宝马带来的投资收益,华晨中国将连年亏损。

       加上最近的“众泰宣布子公司无偿还能力、长江汽车破产、北汽蓝谷两大基地停摆、力帆破产并拍卖资产”等消息。

       似乎验证了《汽车服务世界》此前的预言:2020年是汽车行业的生死年。

       至少当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可能真的走到了生死路口,未来,3万家4S店的出路又将是何方?

       2个月,20多家车企陷生存困境

       把时钟拨回到一年前,有四家车企曾被曝“将破产、涉500亿坏账”,分别是:猎豹汽车、众泰汽车、华泰汽车、力帆汽车。

       如今,力帆真的破产重组、猎豹工厂被确认收购、众泰全资子公司确认无法偿还债务。

       华泰也在今年8月被曝所持股份被冻结3年且但仍在寻找自救方法,四家车企的现状实属不佳。

       《汽车服务世界》统计发现:

       2020年10月以后,有20多家车企陷入了“资金冻结、濒临破产、销量急剧下滑”等窘境,当中既有弱势车企岌岌可危,也有一些强势车企跌落神坛。

众泰:前三季度巨亏5.3亿元,基地停产/半停产

       10月30日晚间,众泰汽车发布三季报:前三季度巨亏5.3亿元。

       同时,报告指出了众泰“资金短缺、银行贷款逾期、再融资能力下降”以及“下属各基地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现状。

       10月23日,众泰汽车发布公告称收到《民事裁定书》,全资子公司江南制造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现金流严重不足,且资产变现能力较弱,应认定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力帆:破产重组,拍卖资产却无人问津

       10月29日晚,*ST力帆股份披露三季度报告称公司重整工作在正常推进中。

       此外,力帆旗下的资产已经开始破产拍卖。

       力帆子公司44台奔驰进口车出现在京东拍卖平台上,吸引1万多人围观,但由于没有买家出价,力帆已经下调近300万元进行第二次拍卖。

       据了解,力帆汽车近一年的研发和销售业务,已经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北汽银翔、北汽幻速:双双进入破产程序

       10月初,有媒体爆出,重庆破产法庭召开北汽银翔、重庆北汽幻速汽车销售公司破产重整两案竞争选任管理人听证会。

       此前的8月4日,重庆破产法庭已经宣布,北汽银翔、重庆北汽幻速以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

       但公司具有重整挽救价值且重整具有可能性为由,向重庆破产法庭申请破产重整。

汉腾:深陷“欠薪停工门”,10月份3次成为被执行人

       企查查显示,10月份以来,汉腾汽车连续3次成为被执行人,涉及金额近千万。

       而在9月,汉腾汽车已经被曝出拖欠员工6~7月份工资、“高温假”复工时间推迟、生产陷入停滞等负面新闻。

赛麟:几乎每天有“新增开庭/新增立案”,员工已集体离职

       10月份以后的赛麟汽车,几乎每一天都有“新增开庭/新增立案”,可谓是在破产的边缘疯狂试探。

       表面上还存在,实际上只是一个空壳;在6月底公司的员工就已经集体离职了。

       除了上述相对知名的企业,还有一些车企始终处于销量极少、名不见经传状态,开年以来销量几乎没过万。

       包括北汽昌河、北汽蓝谷、比速、零跑、几何、前途、国机智骏、汉龙、雷丁、康迪、大乘等在内,经营状况实属不济。

       其中前途汽车是这些不知名车企中风波较多的一员。

       8月份,前途董事长在“欠薪、资金链紧张等”风波后对外发声: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还能再怎么样呢?前途没死,也不会死。”

       最终结果如何无法预判,只能说大环境并不友好。

       风雨飘摇的经销商集团

       车企日子不好过,经销商集团自然受到影响。

       这两天,大家热议度最高的可能就是恒大卖了广汇。宣布出售信息的次日中午,广汇宝信由涨9%转跌4%,中国恒大涨2.2%。

       原因不难理解。2年前,恒大宣布入股广汇时,被行业人士视作强强联手,当时广汇旗下几家上市公司开盘后全部涨停。

       而如今,从收益回报率来看,恒大收购广汇是门亏本的生意。

       有人算了笔账:恒大收购广汇,两年共获益3.6亿,这笔金额看似不小,但折合才2.48%的收益,而恒大的资金成本不会低于20%。

       作为如今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经销商集团,广汇在经销商群体中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广汇汽车的经销商网点已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开设824个经营网点。

       其中包含767家4S店,涉及超豪华及豪华品牌的4S店占比就达到30%左右。

       但这样的广汇,却在疫情之后陷入了利润下滑的困局,整体状况也受到资本市场和汽车行业的共同关注。

       业绩上,1-9月,广汇汽车的净利润13.12亿元,同比下滑41.6%,与经销商经营状况直接挂钩的现金流更是连续三个季度为负。

       此前,《汽车服务世界》也报道过,广汇汽车上半年的利润下滑超6成,是下滑幅度最大的4S店集团。

       渠道上,1-9月,广汇汽车一共关闭了31家门店,新开了11家门店,集团门店规模减少了20家。

       广汇的盈利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作为主营业务的整车销售板块,该板块1-9月在营收上占了8成,但毛利率仅为2.55%。

       与此同时,广汇汽车的维修服务、佣金代理等业务,毛利率超50%,其中售后维修业务更是广汇唯一出现利润增长的业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广汇的资金链问题自然受到关注。

       10月,广汇汽车就被曝“资金链陷入紧张”,也有多个投资者针对“广汇汽车资金呈现持续流出状态”现象询问广汇汽车董秘。

       关于公司股价、市值暴跌的原因,但广汇却并未给出回复。

       但是,广汇汽车三季度的现金流持续出现70余亿元的“漏洞”也是基本事实,为了补充流动资金,广汇汽车控股股东还在9月质押了部分股权。

       加上10月的时候正通、润东先后发布股权转让/冻结信息,这些经销商巨头的动向真实反映了经销商群体的经营压力开始加剧。

       巨头们的资金压力都始终存在,非巨头的状况自然也不敢说好。

       4S店:被骗or卖龙虾?这是一个问题

       当卖车不再能获得高额利润已经成为现实的当下,4S店的日子不容易已经是基本事实。

       此前,中国流通协会公布了3组数据体现了4S店的不易:上半年近八成4S店的新车销量处于下滑趋势;不到30%的4S店能盈利;有1019家4S店相继退网。

       4S店经销商撑不下去退网、维权等新闻今年就没停过,上述出问题的车企几乎都被自己的经销商维过权,在此就不过多赘述。

       我们来看另一群4S店经销商面临困境后的做法和遭遇。

       有相关人士指出:下半年汽车市场增长乏力,厂家填补市场的预期不容易实现。

       各家车企业绩止跌回升的背后,是成千上万家汽车经销商,背负着艰巨的任务,承受着巨大压力。

       这种情况下,一些撑不住、想扩大盈利空间的4S店经销商,会选择跟非主机厂/车企进行合作等方式减轻自身的负担、增加自身的盈利空间。

       但这种“没有车企和所属集团保护”的做法,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10月31日,浙样红TV报道:杭州多家宝马经销商与汽车代理公司合作,却被骗了上千万。

       一位杭州萧山汽车城十多年开店经验的汽车经销商老板向媒体反映:自己与某汽车事务代理公司开展了业务合作,但从9月下旬开始,该公司老板突然失联、电话关机、办公室人去楼空。

       媒体在采访过程中,陆续发现有不少当地4S店经销商与车主均被该公司拖欠车款,金额高达1000多万元。

       这些经销商之所以会受骗,原因很简单:

       1、价格便宜:原价28万的宝马车,该代理商只卖26万,低于市场价的五六个点;

       2、经销商想要获取更多利润,从该公司订车以后转卖可以赚取差价。

       3、经销商会选择的汽车事务代理公司都会是熟人且有过业务往来,有一定信任基础。

       上述报案的店主跟该公司老板认识了十多年,却还是被骗了。

       事实上,车企与4S集团的每一次变动,对于最下游的4S店个体来说都是一次洗牌。

       过程中他们要么紧跟上游的脚步走一步看一步、要么慌路求生找别的赚钱机会,有些4S店老板觉得自己救不了自己的汽车生意,干脆选择发展第二产业了。

       在湖北有汽车经销商的投资人,一边开店卖车,一边开店卖小龙虾,卖小龙虾的利润比卖一年车的利润还高,这已经成为坊间“美谈”。

       是循规蹈矩继续承压苦苦支撑?还是冒着风险跟“车圈的老朋友(汽车事务代理公司)合作”/亦或者发展自己的第二春卖个龙虾啥的?

       这指不定会是未来3万家4S店老板隔三差五的灵魂拷问。

       写在最后:

       本文的出发点并非唱衰4S店,只是盘点4S店群体当下的真实境况。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文中并没有出现“4S店遇难了、独立售后能不能趁机获益”等相关言论。

       原因很简单,今年4S店不好、独立售后也不算理想,只是行业今年、尤其是下半年巨头整合的动作太多,导致大家的舆论焦点多放在了“强者正在如何越强”身上。

       两个月前,汽车服务世界发过一篇文章《2020年二季度,近1.5万汽服店转让,实体店难在“实体”?》体现了汽服店现状,其中提到了一点:去年谁店多,谁光荣;今年谁店多,谁头大。

       这其实表明:2020年,独立售后面临的窘境与车企、4S集团以及4S店群体是类似的。

       动荡的时候,强者的抗风险能力虽然更强,但他们必须进行的转型动作可能也更慢。

       小船怕风浪,大船难转弯。

       -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西安伊思灵华泰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怎么样?

       近日,一条工商变更信息坐实了之前的传闻,造车新势力之一的绿驰汽车已经被河南国资收购。

       说到绿驰汽车,估计很少有人了解,毕竟这家车企实在是太过“低调”了。但要说到它的创始人王向银,相信汽车圈里无人不知,作为前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华泰汽车集团总裁,王向银于2016年成立了绿驰汽车,但自创立伊始,绿驰汽车便难言好运。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初始股东除了能带来资金外,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样会产生极大影响。而绿驰汽车的主要初始股东为中能东道、中能资本,不过随后中能系便被曝出售原始股非法集资,这对绿驰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除了资金来源外,企业声誉更是受到极大影响,以至于当时绿驰汽车不得不回应称自己未来与中能东道不会再有任何关联。

       这件事最后在2019年4月,以绿驰汽车变为深圳九州汇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00%持股告一段落,不久后王向银离开绿驰汽车,由任亚辉接任。

       按照绿驰汽车曾经公开发布的融资计划,预计在2018年完成B轮融资20-30亿元,同时引入2-3家战略投资者;2019年完成C轮融资60-80亿元,引入3-5家战略投资者,同时量产车上市;2021-2022年完成上市。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绿驰汽车并没有再公布任何融资信息,而在车型方面,目前尚无量产车,早在2018年倒是通过与意大利公司合作,推出过轿跑概念版车型——天王星,该款车也仅在当年的日内瓦车展出现,随后国内外的车展上便再难觅踪影。

       除了轿跑车型外,绿驰汽车同样也涉足了SUV领域,不过与轿跑车型一样,时至今日并没有量产车上市,缺钱或许是导致绿驰汽车产品跳票的重要原因。与同样以轿跑、跑车名义起家的造车新势力前途汽车、奇点汽相比,绿驰汽车依然还停留在PPT阶段。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河南国投)出资20.1986亿元认缴绿驰汽车60%股权,同时绿驰汽车的注册资本增加至33.6644亿元,是原注册资本的1.5倍。除了投资人、注册资本的变化之外,绿驰汽车的公司名称也由原“绿驰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变为“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家连量产车也没有、生产资质也没有的造车新势力,居然还有人收购?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对河南国投产生浓厚兴趣。缸哥查阅了公开的资料,河南国投的65%股权被河南省经济技术协作集团公司所持有,换句话说,其控股股东为后者。那么河南省经济技术协作集团公司的股东又是谁呢?答案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也就是说,绿驰汽车这次是被国资收编了。

       客观的说,就目前的造车新势力表现而言,无论是蔚来、小鹏还是威马,目前仍处在烧钱阶段,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汽车产业来说,如果没有达到产销10万辆的规模,那么单车成本很高;而除了这些新兴车企外,比亚迪、长安、长城等老牌车企同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广泛布局,目前新能源领域的市场蛋糕并不大,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空间更小,与其为了资金垂死挣扎倒不如将企业拱手相让,起码可以活下来。

       对河南国投来说,收购绿驰汽车意味着可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培育自己的本土车企,从汽车的设计到生产、销售,其产业链极为宽广,如果运营得当,对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税收问题颇有好处。在绿驰汽车之前的产品宣传上,车身及车内无线充电、NFC?虚拟钥匙及指纹解锁、L2.5?级自动驾驶技术等是其亮点,这些亮点和其背后的技术实力也许是河南国投看中绿驰汽车的价值所在。

       前有安徽政府扶持蔚来,现有河南政府收编绿驰,当地方政府与汽车产业结合起来,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让我们静观其变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西安伊思灵华泰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2月19日,法定代表人:黄继军,注册资本:5,000.0元,地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渭水七路4568号。

公司经营状况:

       西安伊思灵华泰汽车座椅有限公司目前处于开业状态,目前在招岗位6个,招投标项目1项。

建议重点关注:

       爱企查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11月26日,该公司存在:「自身风险」信息6条,涉及“裁判文书”等。

以上信息来源于「爱企查APP」,想查看该企业的详细信息,了解其最新情况,可以直接打开爱企查APP

       好了,关于“华泰汽车集团2022现状”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华泰汽车集团2022现状”,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